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147 / 976
2191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5年以前实行供给制,对工作人员按照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需要,实行生活必须品供给。供给范围包括个人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和零用津贴,同时实行“工资分”制度,即依职工一般生活水平需要和在市场具有代表性的为国家所掌握的粮、布、油、盐、煤(柴)...
2192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福利费是按工资总额的比例提取一定数额的经费用于集体或职工个人事宜。主要有职工家属生活困难补助,医疗费补助、丧葬补助等。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提取标准。
2193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养老保险工作原分为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和固定职工养老保险。开始合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缴比例为个人缴纳标准工资的3%,单位缴纳职工工资总额的17%。根据省委办(1992)39号,甘劳社(1992)117号文件规定,从1992年7月1日起,参加养老...
2194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养老保险工作原分为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和固定职工养老保险。开始合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缴比例为个人缴纳标准工资的3%,单位缴纳职工工资总额的17%。根据省委办(1992)39号,甘劳社(1992)117号文件规定,从1992年7月1日起,参加养老...
2195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碌曲县国有、集体、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固定职工从1988年元月起全部参加了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1%。
2196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由于地处偏僻,先民们逐水草而居,历史上虽数易归属,历代朝廷鞭长莫及,未能对碌曲实行有效管理,因而人口没有统计数据。据资料记载: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碌曲西仓土官及唐隆郭哇共辖帐房(牧户)1800多户,4000余人。双岔土官共辖土房(农...
2197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由于地处偏僻,先民们逐水草而居,历史上虽数易归属,历代朝廷鞭长莫及,未能对碌曲实行有效管理,因而人口没有统计数据。据资料记载: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碌曲西仓土官及唐隆郭哇共辖帐房(牧户)1800多户,4000余人。双岔土官共辖土房(农...
2198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由于地处偏僻,先民们逐水草而居,历史上虽数易归属,历代朝廷鞭长莫及,未能对碌曲实行有效管理,因而人口没有统计数据。据资料记载: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碌曲西仓土官及唐隆郭哇共辖帐房(牧户)1800多户,4000余人。双岔土官共辖土房(农...
2199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碌曲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藏、回、汉等多民族聚居的县份。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境内汉族人口只占0.41%,主要居住在西仓乡新寺村和郎木寺乡郎木村。在拉仁关唐科、西仓新寺、郎木寺郎木村有81名回族定居。
2200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碌曲全境系少数民族边远牧区,地广人稀,民国及民国以前历代人口密度因缺少史料而无法推算。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68人。
2201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碌曲县自1953年建政到1995年43年间,人口出生率的变动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出生率高峰期,年平均出生率为30.83‰。第二个阶段从1958年至1962年为出生率低谷时期,年平均出生率为17.31‰。
2202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和1964年、1982年第二、三次人口普査时,对各种年龄人口状况都未作分析总结,无法得到精确资料。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时,全县0〜14岁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4.78%;15〜49岁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49....
2203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和1964年、1982年第二、三次人口普査时,对各种年龄人口状况都未作分析总结,无法得到精确资料。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时,全县0〜14岁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4.78%;15〜49岁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49....
2204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为14314人,其中男性人口7084人,占总人口的49.49%;女性人口7230人,占总人口的50.51%,男女性别比(女=100)为97.98。
2205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全国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时,碌曲只有藏、汉、回3个民族,全县总人口14314人。其中:汉族人口59人,占总人口数的0.41%;少数民族人口为14255人,占总人口数的99.59%。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