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143 / 976
2131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碌曲县各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始于1959年,学校食堂做饭所用蕨麻、野菜、薪柴、牛粪等绝大部分由师生采挖、拾捡。1960年,加仓小学师生靠拾畜杂骨赚来的钱购置了一架手风琴。
2132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碌曲县行政委员会设立医疗卫生组,管理医疗卫生工作。1955年碌曲县人民委员会设立文教卫生科,简称文卫科。
2133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碌曲县行政委员会设立医疗卫生组,管理医疗卫生工作。1955年碌曲县人民委员会设立文教卫生科,简称文卫科。
2134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碌曲县行政委员会设立医疗卫生组,管理医疗卫生工作。1955年碌曲县人民委员会设立文教卫生科,简称文卫科。
2135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8月,碌曲行政委员会建立了巡回医疗卫生组。1954年成立了碌曲行政委员会卫生所。1956年,甘肃省卫生厅性病防治队和卫生厅工作队,甘南州派碌曲医疗组,在行政委员会卫生所的基础上合并成立碌曲县卫生院。
2136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0年,遵照中央“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的指示精神,全县农村牧区开始兴办合作医疗站,在合作医疗站工作的人员称“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源于农村有医疗特长的社员,有的则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经过专业培训后从事“赤脚医生”工作。
2137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前,境内仅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民间医务人员,这些人既是藏传佛教寺院的神职人员,又是治病的大夫。建政初期,少数医务人员随同工作组来到碌曲,后来,省州有关部门陆续派来医疗队为牧民免费治病。
2138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前,碌曲县缺医少药,农牧民群众有病就就去求神拜佛,寺院虽有藏医,但大多数人的疾病仍然得不到医治,由于高寒阴湿,到解放初,境内各类疾病流行十分严重。解放初,党和政府为解除少数民族的疾苦,组织防疫队、医疗队深入基层为藏族农牧民免费治病。县境...
2139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鼠疫是由鼠类动物传染给人的发病快、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据《鼠疫》(纪树立主编、1988年6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一书介绍,碌曲县在1905年.1910年、1923年、1929年、1930年、1932年、1940年均有疑似鼠疫病的流行,病例...
2140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鼠疫是由鼠类动物传染给人的发病快、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据《鼠疫》(纪树立主编、1988年6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一书介绍,碌曲县在1905年.1910年、1923年、1929年、1930年、1932年、1940年均有疑似鼠疫病的流行,病例...
2141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简称地甲病。地甲病在境内分布较广,洮河沿岸的西仓、双岔和阿拉3个乡较为严重。解放前,地甲病长期存在,对牧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甚至连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家庭全家患有这种疾病。
2142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碌曲县卫生防疫站成立之前,全县的计划免疫由甘南州卫生防疫站巡回防治。碌曲县计划免疫工作的规范化是从1978年开始。1978年全县24个大队的5389名0〜12岁的儿童全部建立了预防接种卡,各医疗单位都指定专人兼搞传染病的管理和计划免疫,大多...
2143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在历史上,农牧区群众没有讲卫生的习惯,不讲卫生的陈规陋习普遍存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卫生习惯主要表现在不洗脸、不洗手、不洗澡、不理发,不穿裤子,终年一件老皮袄,吃生肉,不清洗,用牛粪擦碗,人畜同居,无厕所,随地大小便等,不文明的生活习惯造成了疾...
2144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在历史上,农牧区群众没有讲卫生的习惯,不讲卫生的陈规陋习普遍存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卫生习惯主要表现在不洗脸、不洗手、不洗澡、不理发,不穿裤子,终年一件老皮袄,吃生肉,不清洗,用牛粪擦碗,人畜同居,无厕所,随地大小便等,不文明的生活习惯造成了疾...
2145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前,藏族妇女社会和家庭地位极低,加之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导致妇女发病率甚高。在碌曲县危害妇女健康最严重的疾病有阴道炎(包括滴虫性阴道炎和化脓性阴道炎)、盆腔炎、附件炎等,妇科炎症占妇女病的80%以上,还有少数妇女患有妇科肿瘤。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