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142 / 976
2116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初期,在以郎木寺为中心的川、甘、青交界的广大地区,盘踞着大小21股士匪,他们中间人数最多势力最大危害最深的就是原国民党马步芳的团长马良和马步芳参事室少将高参马元祥的反动武装。他们在台湾“中美联合办公室”和“国民政府游击委员会”的指挥下,...
2117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6年春,在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中,甘南藏区农业县的部分地区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这对毗邻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震动很大。看到农区互助合作的好处,有些人就萌发了建立牧区互助组或合作化的念头。但是,在牧区由于还没有正面进行合作化的宣传,绝大多数牧...
2118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春,在美帝国主义间谍分子和国民党匪特及“藏独”分子的唆使并支持下,在甘南州的局部地区发生了以封建部落为基础,以极少数寺院为据点,以妄图颠覆人民政权,杀害党和政府干部为目的武装叛乱。碌曲县的叛乱是甘南局部地区叛乱的一个组成部分。
2119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6年,碌曲县人民委员会设立了文教卫生科(简称文卫科),管理全县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1968年,撤销文卫科,碌曲县革委会政治部设立文卫组。
2120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6年,碌曲县人民委员会设立了文教卫生科(简称文卫科),管理全县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1968年,撤销文卫科,碌曲县革委会政治部设立文卫组。
2121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6年,碌曲县人民委员会设立了文教卫生科(简称文卫科),管理全县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1968年,撤销文卫科,碌曲县革委会政治部设立文卫组。
2122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文卫科成立初,人员少,学校不多且规模小,文卫科主要工作是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及教师的调配,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由各人民公社负责,文卫科在暑、寒假期间组织教师学习。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工作受到冲击,学校停课闹革命,...
2123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8世纪前,碌曲境内唯一的文化教育形式仅限于宗教界的师徒传承,即在从西藏学经归来的苯教传人与其一脉单传的承传人之间承传。18世纪初,格鲁派佛教传入碌曲,相继兴建了数座寺院,寺院教育便从此开始。
2124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8世纪前,碌曲境内唯一的文化教育形式仅限于宗教界的师徒传承,即在从西藏学经归来的苯教传人与其一脉单传的承传人之间承传。18世纪初,格鲁派佛教传入碌曲,相继兴建了数座寺院,寺院教育便从此开始。
2125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伴随着人民公社成立,各公社以生产队为单位,兴办幼儿园(托儿所)20余处,因其多为临时性,季节性者,农忙牧忙时集中,农闲时解散,无固定场所和专职教师,入园入托幼儿除过集体生活外,无幼教计划和内容,大都于1960年解散,只有贡巴大队...
2126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6年,为了解决碌曲县人民政权建立后干部子弟的教育问题,在碌曲县人委机关驻地西仓加禾村占用西仓洪布大院开办临时识字班,抽调机关干部轮流教学,由人委文卫组具体负责管理,入校学生10余名,除干部子女外还有邻村回族群众子弟。
2127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碌曲县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开展短期培训,二是派出去学历进修,主要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在职人员。短期培训由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自行安排人数、时间。
2128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7年,从西北民族学院和夏河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碌曲县的小学教师8人。1958年,为解决师资问题,吸收2名还俗喇嘛为小学教师。
2129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7年,从西北民族学院和夏河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碌曲县的小学教师8人。1958年,为解决师资问题,吸收2名还俗喇嘛为小学教师。
2130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碌曲县财政拨款的教育经费主要有三项,即业务费,专项建设资金和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资金。洮江县财政年拨7万余元,1963年增加到9万元,1976年为25.3万元,1980年为61.3万元,1990年为119.4万元,1995年为1903万元。专项...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