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123 / 976
183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自古以来,居住在县境内的藏、汉、土等族群众,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与大自然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除靠人的力量外,还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灵。沿袭成俗便形成了固定的求神庙会活动。
183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藏族群众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生活用具比较固定,如在喝水时,绝不能拿碗直接在水缸中或水桶里舀水。必须用勺子舀上,倒在碗内再喝,忌反手倒水。用碗筷很讲究专碗专用。吃手抓羊肉时,给对方递刀子时须将刀把子递给对方,不能把刃部对准他人。...
183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吐谷浑(生活在西晋时期)系辽东鲜卑族,因与其弟发生争执,于西晋永嘉末年(312年前后)率部辗转到枹罕(临夏),逐步占据洮河以西,甘松(岷县)以南,白兰(巴颜喀喇山)以北,成为甘青羌人的统治者。子孙沿袭总共350年,后为吐蕃所灭。
183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吐谷浑(生活在西晋时期)系辽东鲜卑族,因与其弟发生争执,于西晋永嘉末年(312年前后)率部辗转到枹罕(临夏),逐步占据洮河以西,甘松(岷县)以南,白兰(巴颜喀喇山)以北,成为甘青羌人的统治者。子孙沿袭总共350年,后为吐蕃所灭。
183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吐谷浑(生活在西晋时期)系辽东鲜卑族,因与其弟发生争执,于西晋永嘉末年(312年前后)率部辗转到枹罕(临夏),逐步占据洮河以西,甘松(岷县)以南,白兰(巴颜喀喇山)以北,成为甘青羌人的统治者。子孙沿袭总共350年,后为吐蕃所灭。
183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杨锡龄(?〜1934)藏族,卓尼县柳林镇人,杨积庆部支队长。1925年刘郁芬任甘肃督办后,各地镇守使、统领联合反刘。临洮统领宋有才联络卓尼统领杨积庆,共同出兵兰州,宋有才部团长鲁大昌率部先行,杨率藏兵千余人进至临、康两县交界的莲花山,坐观成...
183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些地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是藏王赤热巴巾派来安多地区征税大臣噶•益西达尔吉长子的一系。出生于四川若尔盖浪道(即作格浪哇),自幼聪明机智。为了寻找宜农宜牧的地方,与其弟傲地率部走出草地,渡过黑河、黄河,历经艰险,来到甘川边界的“热东巴”时,内部发...
1838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自从第一任土司些地被萨迦格西尊为卓尼寺施主之后,卓尼地区的教权亦为杨氏家族掌握,历任僧纲由杨氏一门专任。僧纲的继任形式:由长子袭土司职,次子任僧纲职, 若是单传则由土司兼摄僧纲。在禅定寺的发展史上,除以下6任专职僧纲外,余者均由土司兼摄。
183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曲聂札巴(1545〜1614)卓尼县大族乡波沙村人,故亦称波沙哇•曲聂札巴。从小到拉萨拜师求经,获得了渊博的知识,于1607年岀任西藏三大寺院之一的噶丹寺第二十九任赤哇,主持噶丹寺教务7年。于1914年在拉萨圆寂。
184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记录了在卓尼县牺牲烈士英名录。
184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记录了在卓尼县任职的高级专业枝术员表。
184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记录了在卓尼县任职的高级专业枝术员表。
184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记录了在卓尼县任职的党政军界人物表。
184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记录了卓尼县的英雄模范、先进人物表。
184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包桑杰男,藏族,生于1940年6月,系卓尼县阿子滩乡官洛村人,8岁出家为僧,自幼喜爱绘画、剪纸和酥油花彩塑。从70年代开始,成为当地有名的画师,尤擅长人物画像。其作品在夏河拉卜楞寺和卓尼恰盖寺、沙冒寺、旗布寺以及禅定寺均有收藏,曾给夏河拉卜...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