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122 / 976
181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大峪沟景区位于县城东南,沿岷麻公路东南行约10公里处即为大峪沟口,沿途景点有石媳妇碉楼遗址、博峪土司衙门故迹,力赛口子、云江峡、旗布寺、三角石等胜景。
181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卡车沟景区位于县城西南部,景区包括多架电站、阳坝古城、卓电古驮道、迭山横雪、石门天险等景点。
1818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车巴沟景区景区位于县境最西南部,包括迭当古城、峪古儿墩、麻路小镇、贡巴寺院、尼巴山寨牧场等景点。
181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石门峡景区位于县境东部洮砚乡境内,包括石门峡、石门寺、哇儿沟遗址、水抱城庄、喇嘛崖、藏王坟等景点。
182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九巅峡景区位于藏巴哇乡境内。“藏巴哇”意为后藏人,世称其为吐蕃之后裔,它与洮砚、柏林两乡共组成为卓尼东北部之“飞地”。
182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康多峡景区景区位于县境康多乡、杓哇土族乡的冶木河、岔巴河峡谷地段。东西段称下峡,南北段称上峡,共长30余公里,两段相交,略呈直角形。这里属西秦岭祁吕弧形褶皱地带,下峡山崖如斧劈刀切,壁立千仞,险峻异常。
182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洮水流珠景观洮河古称涨水,因其发源于泓台山而得名,流经之地区亦称沸川。按现地理而言,它发源于西倾北麓的李恰如山及附近之勒尔当草原。流至碌曲西仓(唐之西仓州)后,脱开草原川地,渐入峡谷区,至阿拉、双岔及夏河境内之下巴沟,卓尼县境扎古录地段,两...
182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安多方言的次方言。由于卓尼地处偏隅,长期脱离本民族大本营而构成其独特的土语群和方言孤岛。从他们的语言整体来看,虽属安多方言体系,但语音、词汇、句式等构成特色又与卫藏、康方言有着极其相近的渊源关系,有些地方还保留了藏...
182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安多方言的次方言。由于卓尼地处偏隅,长期脱离本民族大本营而构成其独特的土语群和方言孤岛。从他们的语言整体来看,虽属安多方言体系,但语音、词汇、句式等构成特色又与卫藏、康方言有着极其相近的渊源关系,有些地方还保留了藏...
182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由于县境内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的差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从事的劳动和长期遗留下来的习惯。各地的服饰亦有明显差别。
182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由于县境内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的差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从事的劳动和长期遗留下来的习惯。各地的服饰亦有明显差别。
182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帐房牧区群众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放牧,帐房即成为牧民游牧的居室。
1828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内与临潭县的“插花地”汉族农民,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也有裹脚的陋习。旧社会妇女以小脚为美,大脚为丑。当女孩长至六、七岁以后,就用布带缠脚,束缚双脚正常发育,脚背突起,脚趾成笋尖形,人为造成畸形,使其终身饱受步履艰难之苦。民国1942年...
182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普通婚俗订亲也称订婚。县境内洮河沿岸的半农半牧区及农区的藏族青年男女婚姻,虽有自由结合的习惯,但仍然施行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制。某家的女子被男家父母看中,愿为儿子娶来作妻时,便请一个女媒人,向女家父母去探询,女家若同意,便再请正式男...
183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此地传统节日中,除汉族和半农半牧区传统节日习俗与中原大体相同外,藏族中的节庆很多,且多数节日的起源均与宗教有关,喜庆方式亦与宗教活动相关联。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