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110 / 976
163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城区从事饮食业的只有5户,从业人员每户不到3人,以家庭经营为单位,多数为外地人。经营品种有:臊子面、烩面、生熟牛羊肉、杂碎等,同时也承办酒席。每逢腊月二十六集、六月会、十月会期间,人口流量大,饮食网点星罗棋布,盛况...
163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境交通不便,人口流量小,服务行业极为萧条,当时从事服务行业的主要有客栈(即私人店、车马店)3户,从业人员9人,大多数为外地经营者,服务对象主要是外地经商人员。
1638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名菜名点,介绍了卓尼县的名菜、名点和名厨师等内容。
163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志主要讲述了 卓尼县的城建环保志,介绍了卓尼县的城建环保管理机构沿革、城建设施和道路建设等内容。
164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城建管理机构沿革,介绍了卓尼县的城建管理机构、土地管理机构和房屋管理机构等内容。
164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在民国设治局时期,虽曾成立第四科,负责城乡建设,但毫无建树,卓尼城镇建设仍维持原始落后的面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曾多次投资巨款建设城镇,城建业务分别由建设科、县经计委等部门系统管理。
164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土地所有权归土司,使用权限由土司衙门直接办理,民国28年,卓尼设治局与土司通融,曾划拨给少许土地,作为市政建设所用,由财税科统一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征用管理权几经易手,最后移交县经济计划委员会。到1985年5月...
164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全县唯一的房管机构是房屋管理所,其主要业务是管理由县财政投资修建的住宅公房及其家属院,具体负责这些房屋的维修、房租费的征收事宜。房管所将征收的房租费如数上交县财政局。一切业务及公房维修费用则由财政部门下拨。
164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曾在明嘉靖年间由第五任土司杨臻建筑一座船形古城。古城骑跨在桃日山和左纳山之间与上卓沟冲积扇的接合处。原城廓垣墙周长1210米,城廓座北向南,呈南低北高倾斜状,中间仅有一条长约400余米的坡形街道,与街道平行的右侧为排洪渠道直通洮河。城廓...
164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商店设施,介绍了卓尼县的国营商店和私营商店等内容。
164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卓尼县城市建设中,地方党政部门机关公用建筑的比重约占总数的50%。至1989年公用建筑面积达2.3万余平方米。机关公用房屋的更新亦较频繁,大体经历了借用旧建筑一土木结构平房一砖木结构瓦房一一钢混结构楼房4个更新阶段。1949年...
164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0年前县境文化、体育及环卫事业落后,设备简陋.除有一个图书馆,一个篮球场外,无其它设施。建国后随着文化、体育、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各项设施也日新月异,逐渐改观。至1989年相继新建、扩建起人民礼堂、县影剧院、县新华书店、县图书馆、县体...
1648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的自来水设施,介绍了洮河林业局自来水工程和县建自来水工程等内容。
164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县城照明设施主要指街道路灯。50年代尚无路灯,70年代初期才装置了部分普通照明灯,80年代后随着城市市容的改观,曾两次更换灯具。1972年县城首次安装了路灯,均为短臂室用灯,光度小,使用寿命短。为了增强亮度配装了普通盘型灯罩。1988年10...
165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道路建设,介绍了卓尼县的主要街道和防洪渠道等内容。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