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2302 条 411 / 821
6151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当代县乡道路名,指甘新公路654公里岔口处至原屯升乡的县乡道路,始建于1963年,为长5公里的四级砂石公路1995年铺筑沥青路面时,方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6152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当代乡际道路名,指原二墩乡至原临水乡政府所在地的乡际公路该路东西向,长5公里,。
6153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当代乡际道路名,指银达镇通往果园镇酒新公路转弯处的乡际道路。
6154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所谓关梁,是指处于古今交通要道上的关隘和桥梁。汉唐时期的官路在河西一般走南、中两道交会于今甘州。
6155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闇门,因明代在此边墙下设置供军队隐蔽出入的关口而得名。
6156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两山口,因地处“小干粮山”和“大干粮山”之间而得名。两山口堡,筑于明万历二十六年。两山口村,因“两山口堡”而得名。原村隶属原银达乡,今为银达镇明沙窝村地片。
6157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兰州水烟,又称“薤叶云香草”,属黄花烟种。根据烟叶品质,配伍药物贵贱、制作工艺繁简,可分绿、黄、麻3种。其实,“兰州水烟天下无”,绿烟不仅以丝、色、味三绝闻名华夏,还具有消瘴耐寒、祛湿活血、清肺化痰、提神顺气、预防虫蛇叮咬等功效。
6158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因木桥坐落于拐坝上而得名。拐把桥村,旧时原名“夏家沟”,因境内曾有“拐坝桥”而得名。
6159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双桥,因旧渠道上的“两座桥”而得名,俗称“双桥”。双桥村,旧名“金石沟”,因人工建筑而得名。
6160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讲述了郭兴邦家一门六举人的故事。
6161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南清水河桥,曾坐落于今团结东路与祁连路的交界处,即石化大厦五盆路口交接处。此桥桥南有大片沼泽和数处泉眼,汩汩泉水清澈见底,从桥下向东北流去。
6162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解放桥,位于酒泉古城南门外139米处,今南关小学门口南侧。原名“南门桥”、“沙子坝桥”、“南石河桥”,酒泉解放时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入城式在南门举行,遂改为“解放桥” 。
6163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公济桥,坐落于今东美汽车站大门口东侧的路面分叉处,就其名称而言,或许与出资造桥者张公有关。
6164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讲述了公济桥左三牌坊的故事。
6165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镇朔桥,架设于水磨河上,旧址在北门外不远处,大致位置与通往市二院的双马路照直。这座桥与北门同名,名字虽有“雄镇朔方”之意,但见过此桥的人却觉得此桥名不副实。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