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2302 条 407 / 821
6091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介绍了肃州上寨的概况。
6092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介绍了肃州中寨的概况。
6093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西寨,因方位和人工建筑而得名。原属原红山乡,今属金佛寺镇。村域东至腰坝河,北至兰新铁路,西至陕寺坝河,南至红山口。村委会驻地李家东庄,地理坐标:东经98°39',境内曾有西寨寺、长结寺和陕寺坝河石窟。先前众人眼中的“王颠”,被称为“王佛爷”...
6094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讲了了王佛爷与西寨寺的故事。
6095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介绍了肃州的总寨概况。
6096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介绍了双寨沟与总督营寨。
6097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介绍了杏花村酒坊的故事。
6098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花寨堡,又名“花寨儿堡”,约筑于明正德初年。乾隆年间《重修肃州新志》的城堡条下亦有同样的记载。光绪年间编修的《肃州新志》村堡条下曰:“花寨儿堡,在城东二十里,地多下湿,居民数十家,多以孽牧为生。”花寨村,因驻“花寨儿堡”而得名。花寨,又称“...
6099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营门,旧称“大营门”,因湘军在“甘新大道”北侧崖头上面南开的“大营门”而得名。湘军大营地处肃州城东南高阜上,西、北两处低洼地带分别为“南清水河”河谷和“放驿湖”。
6100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不仅在开发河西、收复新疆方面功勋卓著,而且镇压回民、炮轰肃州城也心狠手辣。纵观中国近代史对他的评说,功大于过!自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到擢任军机大臣的十余年间,曾先后两次驻节肃州、督办军务。第一次是1873年8月来肃州督师,收...
6101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前所,明代肃州卫10个千户守御所之一,因位于“后所”、“中所”之南而得名。约成立于洪武五年或稍后。前所营编制兵丁1200名,相传驻地在丰乐河东小坝的大门庄,长官称千总,军阶正五品,隶属肃州右参将节制。
6102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中所,明代肃州卫10个千户守御所之一,因地处“前所”与“后所”的中间地带而得名,约成立于洪武五年或稍后。中所营编制兵丁1200名,驻地河北坝暖水沟屯庄,长官称千总,军阶正五品,隶属肃州右参将节制。中所沟,河北坝旧渠道之一,因驻军单位得名。中...
6103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烽墩,又称“烽火台”,是古代用来煨烟放火、依次报警的军事防御设施。每当敌情发生,白天则煨烟,名曰“狼烟”,夜间则放火,名曰“烽火”,台台相继,可将敌情迅速传递到军事指挥中枢。清代肃州境内烽墩有数百座,最晚的也是明代后期产物。驻军城堡分管的烽...
6104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头墩,位于今泉湖镇头墩村驻地东1公里的水磨沟南侧,因处柳树坝第一墩而得名,东接二墩烽火,西传州城东北角墩。《肃镇华夷志》“烽堠”条下曰:“柳树头墩,城正东一十里。”头墩堡因墩而筑,明《肃镇华夷志》“堡寨”条下曰:“头墩堡,城东十里,居民不足...
6105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红桥,是肃州城东5里柳树坝上的一座桥,明嘉靖二十六年,肃州右参将刘勋在红桥旁主持添筑一烽墩,取名“红桥墩”,以东接“头墩”烽火,西传“城东北角墩”。同时,还兼顾东路所用的烟柴守护之责。撞水湾,即今之串水河湾,串水河和“柳树坝”的引水口都在讨...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