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2302 条 406 / 821
6076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辛先生系铧尖村李家芨芨窝人,自幼聪颖好学,深得家传,善治疑难杂症,接骨技术尤妙,系泉水坝东片著名的中医,授业弟子颇多。相传辛先生接骨用邪法,一气呵成的冰碴水犹如麻药,喷在骨折者患处霎时不疼,洪水坝民众尤信其术。还说辛先生燎三灾深夜行路,坐着...
6077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大铧尖,因地域形状西尖东阔形似“锋尖”,且与“小铧尖”东、西相对而得名。
6078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罗马堡,原名“骡马堡”,地名含义:驻牧“骡马”的寨堡。此地原为未开垦的荒原,相传明洪武年间千户曹费统领军民开凿东、西洞子坝时,所用骡、马的驻牧地及物资中转站,并于此设营寨。清中叶在“骡马寨”旧址上筑堡,取名“骡马堡”,后讹称“罗马堡”至今。...
6079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黄泥堡,亦名“上黄泥堡”,因城堡用黄色胶泥夯筑又位于“下黄泥堡”南部而得名,位于今黄泥堡乡黄泥堡村境内,建筑于明嘉靖二十八年。
6080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下黄泥堡,实为“黄泥铺”,因临水驿属下“黄泥铺”而得名。这里自古有“铺”无“城”,明万历三十一年驿道改行下路,方有土围子形制的塘铺。后来百姓“堡”、“铺”不分,讹“铺”为“堡”,遂有“下黄泥堡” 一说。
6081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临水堡,因“西倚红水河”而得名。清末《肃州新志》村堡条下曰:“临水堡,距平川适中之地,土虽碱而可耕,樵牧甚便,平时居民一千余家。东至双井堡六十里,西至州城四十里,南至河清(站)堡七十里,北至下古城十里。以西倚红水河,故名’临水’。”城堡遗址...
6082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讲述了大面神护佑临水堡概况。
6083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下古城本为汉代“会水”县城,元、明、清沿用。元代城名不详,明洪武年间称“下古城”,说明此城很古老。明、清时期,均为军民合用城堡。清《重修肃州新志?军政卷》载:“下古城堡,守备一员,马战兵四十九名,守兵九十六名;官马四匹,兵马四十九匹。”城南...
6084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明代边墙名明代肃州卫境内的长城,旧曰“边墙”,总长331里,另有“边壕”12道。剩余的边墙和边壕则由镇夷所所属的双井、盐池、镇夷、沙碗、胭脂五营守军防守。今肃州区境内的明长城遗址长26公里,但它不是同一时期夯筑的。今肃州境内的边墙与嘉峪关市...
6085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紮垡,是明清肃州人民就地取材的一种建筑材料。紮垡,取之于白色胶泥沉积的草甸子。肃州人民从长期生产活动中得知,凡在湖区长寸把高矮草的草甸子,其下必有沉积层较厚的白色胶泥。白色胶泥晒干后硬度高,抗潮、抗腐蚀、抗盐碱、抗风化的能力强,故湖区周边民...
6086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二墩堡,遗址位于二墩堡村村委会南侧,因村堡临近西南部的柳树坝第二墩而得名。
6087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屯庄堡,位于原屯庄堡村村委会南侧,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清代变为“村堡”。
6088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明代城堡名谭家堡,古城遗址在今银达镇谭家堡村村东1里处,系巡抚杨博委官夯筑,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八、九月建成。
6089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营寨,顾名思义,是军队安营扎寨的地方。本章介绍了肃州的营寨。
6090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马营,初为明代肃州卫训练战马的营寨,俗称“马营”。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