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2302 条 392 / 821
5866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抓周礼也叫岁礼,回族俗称“抓岁”。这在回族当中较为普遍,尤其生的第一胎,或有些没有生育能力领别人孩子的,则更重视这种仪礼。
5867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割礼,阿拉伯语“海特乃”的意译。回族俗称“逊乃提”,也叫割礼或成丁礼。因伊斯兰教规定男孩到十二岁,已经懂事,要开始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和“逊乃”的宗教功课。久而久之,慢慢地便成了回族的风俗习惯。
5868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土葬、火葬、水葬等不同形式。肃州人一般选择土葬,即使火化也要买一块坟地安葬骨灰。因此,丧葬礼俗较为讲究。其中又因地域和生存环境、条件、民族的不同,有不同的讲究。
5869
探病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家中老人患病时,儿女必设法多方求医,进行治疗。亲人临终前,想吃什么都要满足,最好是甜食,即亲人咽气前吃了甜食,死者和活着的亲人都能够得到甜甜蜜蜜、圆圆满满的福报。亲人临终时,守在逝者眼前的人叫“得祭”,意思是说,只有临终时守在眼前的人,才是...
5870
送终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肃州民俗称为“送终”。
5871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本段文字讲述了民间亲人去世时的礼俗。
5872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者安放妥当,在其脚下放火盆,由逝者的女儿,如没有女儿则由儿子或侄子等最亲近的人代替,在逝者头前烧几斤纸钱,称烧“倒头纸”。
5873
举哀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本段文字记述了民间设灵堂、灵棚举哀祭奠的丧俗。
5874
报丧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人死后,由死者的儿孙、侄儿、侄孙们分头给亲属、与死者有往来的朋友、故旧报信,称“报丧”。
5875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逝者入殓前,丧家要请人写“神主牌”,亦称“写木主”、又称“题主、题材头、题材盖”。
5876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家中亲人去世后,在设灵堂时,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撑起一种垂直悬挂的旗子,用以招引鬼魂,叫“引魂幡”。
5877
入殓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亲人咽了气,穿戴整齐,在选定的地方“报庙”后,就要入殓。入殓又叫“入棺、入木、落材”,古称“大殓”,意为将尸体移入棺木。
5878
盖棺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人殓完毕,棺盖斜盖于棺身之上,仍留缝隙。待死者亲属最后检视后,在夜间或阴阳先生择定的时辰盖棺。盖棺,又称“严棺”、“煞扣”、“合棺”,即将棺盖盖上。有的在盖棺之前,有“眼殓”俗仪,即安葬前,停厝(cuo)在堂,棺盖不能合缝,以备亲人一睹遗容...
5879
祭灵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发丧的前一天,要大开街门,称作“大开门”。一则老人去世,七天之内不离家,进出自由;再者要迎接、招待吊客,做佛事,称为“祭灵”。
5880
辞灵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出殡前一天夜晚,佛事完毕,在十二点左右,子女亲属在死者灵前举哀,谓之“辞灵”。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