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2302 条 390 / 821
5836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一对新人拜堂后,就送入洞房,意味着从此成为正式夫妻,要相亲相爱,白头偕老。肃州人入洞房时,担任迎亲的年轻男女要把事先准备好的五谷杂粮掺上剪碎的五彩碎纸屑,向两位新人头上一路撒下,谓之“打煞”,意即祛除晦气,以后生活和和美美,幸福美满。
5837
喜宴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
5838
禳房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新婚当晚,不论贫富,都要请同龄的男女亲朋来闹新房,俗称“闹房”,“闹洞房”,肃州人叫“禳房”。
5839
铺床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肃州男女青年结婚,在新娘未进房之前,男方必须恭请儿女双全,夫妻和睦的有福人给新人“铺床”又叫铺房、扫床、撒床或撒帐。是指婚礼前一日,由专人为洞房进行布置的一个小仪式。
5840
回门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新娘出嫁三天,便要回门,俗称“归宁、三朝回门、头转客”,含有“成家不忘娘”之意。而新女婿去拜见岳父母,则有向他们表示“感恩戴德”之意,藉以增厚姻亲关系。
5841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新人结婚三天回门后,谓之“度蜜月”。相传,“度蜜月”是一对夫妻遭遇坎坷后回心转意,流传下来的。
5842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结婚三日,新郎新娘要回门看望二老,叫“归宁”。但是,当晚必须在日落前返回夫家,因为新婚新房不能空。新妇三天回门时要顺着迎亲的那条道走,所谓“三天不走两条路”。一般新婚满一个月之后,姻亲间便可自由往来。
5843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本段文字罗列了六点结婚时的礼仪。
5844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肃州民间,把夫妻婚配视为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俗云“千里姻缘一线牵”,乃天作之合、命中注定,不能轻易反悔、离异。因此,一般结婚后,即使不如意,也会委曲求全,白头到老。
5845
入赘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在肃州农村,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是因女家没有生养男子,处于顶门立户、继承家业,以及养老的需要,就考虑招一个上门女婿;有的则是男子则因家贫,兄弟多或孤苦伶仃,没有财力娶媳妇成家,就到女家成婚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俗称“...
5846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旧时,婚姻多系父母包办,除女嫁男娶的婚姻和招婿外,还有童养媳、换门亲,以及寡妇再嫁等婚俗。童养媳,旧时贫穷人家,特别是女孩多无力抚养者,常经人说合,送给男家当童养媳,男家只以微薄礼物送给女家。童养媳往往小者五六岁,大者十一二岁。换门亲,男女...
5847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在过去,裕固族婚俗分为正式婚和非正式婚。明媒正娶,名正言顺,谓之正式婚。勒系腰婚、帐房杆戴头婚、招赘女婿婚、童养媳婚、小女婿婚和养女婚均被视为非正式婚。
5848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回族婚俗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古兰经》规定,女孩九岁,男孩十二岁为“幼”,即少年时期结束,可以结婚。因此,伊斯兰教流行地区早婚现象较严重。
5849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添丁进口,人人欢喜。从古到今,生儿育女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重视的人生大事。所以,生育在传统民俗中,无论对家庭、对宗族、对社会都是一件大喜事。但在医疗卫生都不发达的时代,又令人多有担忧。所以,为了顺利添子增丁,并能够健康成长,就衍生出许多生育...
5850
求子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过去肃州城乡人家娶亲后,在儿媳受孕前,公婆为望得一孙子或孙女,在阴历二月十九日,即观世音菩萨生日去寺庙,在“送子观音”前烧香磕头,求子许愿。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