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2302 条 387 / 821
5791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元宵节,亦称上元节、灯节。因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届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不约而同走出家门,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跳社火,观花灯、赏明月、燃放烟火,猜灯谜、吃元宵、其乐融融,称为“闹元宵”,将除夕...
5792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正月二十日,是女蜗娘娘圣诞,因而俗称“补天节”,也叫女王节、蜗婆节。节日当天,由长辈主妇用面做烙饼或蒸饼,肃州人则是摊煎饼,饼子要求圆而薄,名为“补天饼”。
5793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农历正月廿五日,俗称“填仓节”,也叫“天仓节”,是正月最后的一个节日,也是民间象征来年五谷丰登的节日之一。每逢这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
5794
惊蛰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立春、雨水后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农历立春后三十日,阳历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肃州人在惊蛰早起,家家都吃糖茶、臊油子、炸鸡蛋,有的人家则在熬制糖茶时加入荆芥、紫苏之类的中药,以利芳香开窍、润肺清胃...
5795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农历二月初二为龙头节,又称“龙抬头”,是传统民俗节日之一。肃州区沿山一代属于常年干旱地区,雨水尤其珍贵,每逢二月二,人们便杀牲宰畜、敲锣打鼓来到渠首、坝口,献上酒肉等供品祭拜龙王,有的还会在渠首搭台唱戏好几天,祈求龙王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保...
5796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祥瑞之物,天地间和风化雨的主宰,素有“龙不抬头,天不雨”之说。龙抬头,意味着天地交泰、云兴雨作,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又因古人以为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不敢出来危害庄稼。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
5797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较为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
5798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传统节日里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肃州,按照习俗,清明扫墓时,人们要准备酒肉菜肴、果品、油饼、奠汤、纸钱以及烧纸用的柴草等物,由家长携家人来到墓地跪拜,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
5799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乃是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诞辰的—个极为隆重的节日,亦名佛诞节,俗称“四月八”。这一天,也是肃州城乡善男信女亲往庙宇顶礼膜拜的日子。
5800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但是,端午节作为一个十分盛行、隆重的传统节日,其做米糕、包粽子的习俗,在传到本地后,则溶入了肃州人的生产特点、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色,形成了特有的端午文化和民风民俗。
5801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端午节,肃州人除了吃粽子、米糕、喝雄黄酒、洒雄黄水外,尚有许多本地的习俗,其中“端午门上插柳”的习俗,至今不衰。
5802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过去,每逢端午,肃州城乡的少女及年轻媳妇们把刁香囊、濯秀发作为一项友情社交活动,成为端午节一项最为吸引游人的习俗。
5803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kuang)节”,意思是上天赐赠的节日。在肃州民间又叫晒洗日、回娘家节、请姑姑节。
5804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喜欢的日子。肃州民间的乞巧活动有的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则十分有趣。
5805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 类型: 正文
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已经来临。人们在喜获丰收的富足中,自然就想起了已经离世的亲人,于是,便把七月十五作为祭祀已故亲人的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又称中元节、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