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2302 条 374 / 821
5596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行署大院的位置就是现在仓门街向北250米处的丁字路口,这里曾经是明朝肃州卫驻军的营房。到了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1年),朝廷都御史、出使甘肃巡抚、统管西域边关的大将程富,在这里主持修建了收购和储藏皇粮的仓廒大院,老百姓就把这里叫做县大仓。
5597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1949年10月2日,酒泉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办公地点设在仓门小路子南面(即现在区政府所在位置)。这里原有的明清时期的肃州卫指挥司衙门,经过简单修缮,就成了新生人民政府的办公场所。1951年10月,酒泉地委和行政公署陆续从城隍庙一带搬迁,先...
5598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1958年,以行署办公大楼为主体的建筑工程全面开工。经过七个多月的紧张施工,10月中旬,酒泉城里第一座标志性的办公大楼基本竣工。专家楼于1958年9月动工修建,由酒泉地区建筑安装公司承建,次年6月上旬全面完工。
5599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1963年秋季的一天夜里,行署办公大楼一楼的办公室突然起火,时间不大,火势已经蔓延到了大楼西面的二楼。大楼后面住宅区的机关干部们见大楼起火,都纷纷跑来救火,从办公室抢救搬运东西。火灾原因分析:一种可能是工作人员用煤油炉子烧水时,没有把炉子彻...
5600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酒泉中学以历史悠久、环境幽雅被称为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丝路学府。她的校园不仅花草成畦、林木蔽日,有古典园林之清幽秀美,而且雕梁画栋、错落有致,具明清建筑的古朴典雅。 酒泉中学建校之初是国民政府直属学校,1935年国民政府征用酒泉城西北隅的昭...
5601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酒泉中学建校之初是国民政府直属学校,1935年国民政府征用酒泉城西北隅的昭忠祠、三义庙、药王庙、钟楼寺以及穿插其间的徐、张、赵三家大族的私人花园为校址。这些寺庙和园林均是清同治和光绪年间兴建或重建的。由于作为校舍,才使部分建筑幸免于历次政治...
5602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现在校园共有古建筑五座。座落在校园中心位置的三重楼阁,学生们习惯称小钟楼。其实是原来建在酒泉西城角的玉皇阁。
5603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药王庙始建于明代,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药王庙旧在州东南,湫隘痹陋,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医学刘芳名等,移建于西北隅,雍正二年(1725年),典科马麒增修,姑臧孝廉卢生华撰碑记”。
5604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关帝庙台高1米,长、宽均为24米,上建五开间六楹砖木硬山顶大殿。
5605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一座是文昌阁(又称五圣宫),几无台基,五开间硬山顶,二道花牙,绘以金黄云纹,结构较简。文昌阁内供奉文曲星,又称“文星”,是主宰功名、禄位的神。
5606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1954年,也就是酒泉古城东、南、北三面的城楼还保存完好前,每当晨昏之时,酒泉鼓楼铿锵的鼓点和钟楼寺悠扬的钟声,就会飘荡在薄雾缭绕、炊烟袅袅的城区及周边乡村的夜空。2005年,在策划挖掘、弘扬民俗文化项目时,有人曾提议恢复“晨钟暮鼓”的习俗...
5607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钟楼寺坐落于今酒泉中学内,因寺内有一口钟重约5000斤,晨昏叩击,其音浑厚绵长、圆融洪亮,声闻十余里,乃得名。又因大钟体态形美,年代久远,其所晨浑晚清,故称“晚钟”。
5608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戍楼晓角”、“僧寺晚钟”既为古肃州名副其实的著名景点,自然会有路过的名人唱和,留下吟咏之作。明朝正统年间,曾任甘肃凉庄道按察使的戴弁(今江西景德镇市北新平人,生卒年月不祥),在巡视河西州县驻肃州期间,正值秋高气爽的时节,一个人待在孤零零的...
5609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为了进一步控制和掌握“三青团酒泉分团部”,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初(1942年2月),国民党甘肃省党部对酒泉县党部书记长郎润来做出指令,要求尽快正式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酒泉县分团部”,在国民党县党部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同年9月,肃园门前的广场上...
5610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公元1648年(顺治12年),甘肃回军将领米喇印、丁国栋又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率兵起义,受到各族民众的欢迎,起义军迅速占领了凉州、甘州、肃州。1649年(顺治3年),清军将领邓愈率军10万,在甘肃围剿反清的回民起义军。起义军士气旺盛,与清军...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