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2302 条 365 / 821
5461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部名为《西部警察》的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强档播出,酒泉城乡的老百姓从中看到了一个个熟悉的景物:酒泉鼓楼、嘉峪关城楼、古老的屋宇、陈旧的院落,以及无数次穿越其中的大街小巷……这些身边的东西,原本司空见惯,也许平日...
5462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插页
5463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作者记述了林则徐和侄子林钱茂,将新疆的玉石运往酒泉,在酒泉经营玉的生意的来龙去脉。
5464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记述1841年8月林则徐从杭州启程赴戍,他走的路线是古丝绸之路中线,即从杭州到洛阳,从洛阳到西安。在西安一再停留,将郑夫人和大儿子林汝舟留在西安,次子林聪彝、三子林拱枢随同西行。1842年8月,林则徐进入肃州境内,在肃州城停留共三天。
5465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林则徐在肃州城停留共三天,主要做了以下事情:一是回复发送信件,给身在西安的郑夫人发信告知路途行程情况。二是维修改造车辆。三是求医治病。四是考察酒泉郡故址,游览城内外名胜古迹。
5466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记述林则徐在肃州期间秘密做的一件至今不被众人所知的事是:将本家曾托付给他、随他从军营出来的侄子林钱茂悄悄留居肃州。他当时考虑出关后凶多吉少,后果难测,就决定将林钱茂留下来,并留给马车一辆,一方面为安全,另一方面给他收集通报关内时局动态信息。...
5467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在酒泉的十大政绩: 一、实行屯田,发展农业;二、发展畜牧,劝谕蚕桑;三、禁种罂粟,种棉织布;四、采金未果,探出石油;五、修甘新大道,挖安西城隍;六、设驿站,置官店;七、植“左公柳”,美化环境;八、美化肃州,开辟公园;九、体生员,分闱乡...
5468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一、实行屯田,发展农业 1 .军屯;2.民屯;3.开渠凿井;4.改良耕作方法;5.改革田赋制度等。
5469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督甘后,为“筹军粮”,在从平凉到敦煌的广大地区实行了屯田。他提倡“民屯”“军屯”并重,每到一地即安营设卡,利用战争间隙开荒生产,或令裁汰冗兵专事屯垦。为了调动士兵的积极性,他提出“照粮给价,令勇丁均分,庶勇丁有利可图,自然尽力耕种。”
5470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说“筹军食必筹民屯,乃为不竭之源;否则,兵欲兴屯,民已他徙,徒靠兵力兴屯,一年不能敷衍一年,任何得济他办民屯的措施是,招来因天灾兵祸流亡的群众,先散发口粮赈银,然后又发给籽种、耕牛、农具,让他们种庄稼。
5471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认为兴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他指出:“治西北宜先水利,兴水利先沟洫,不易之理。”(《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十一第8页)到河西走廊以后,拨专款兴办军屯、民屯,整治河渠。他主持在肃州临水河修大坝七道,还疏通了被淤寒的渠道。
5472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重视改进耕作方法,提倡精耕细作,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特别是在酒泉地区,他倡导“用沙压碱”,提高土地利用率。酒泉少雨易旱,多戈壁碱地。
5473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到肃州后,原来的田赋制度已严重破坏,人口逃亡,田亩荒芜,农民失掉土地,但仍要缴纳原来规定的田粮;而地主则隐瞒田亩,以多报少。鉴于此种情况,左宗棠督甘期间,整顿改革了当时的田赋制度。
5474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提倡在以农为主的同时,发展畜牧业。1.提倡养羊;2.鼓励养蚕。
5475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提倡在以农为主的同时,发展畜牧业。他说:“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而牧利乂以羊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袭,肉可为粮,小民日本所需也。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