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2603 条
2021年
221 条
2022年
1215 条
2023年
1167 条

作品类型

全部
2603 条
文学
1255条
艺术
34条
音乐
7条
建筑
1047条
遗址
145条
器物
12条
其他
94条
道路
6条
正文
3条

颗粒列表

共 2603 条 70 / 174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1036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建筑
胜陵楼在天宝东边山尾村,双层方形楼,底层为花岗石条砌建,二层用三合土椿筑。楼南北长56米,东西长49米,高约7米。四角建有耳楼,以供瞭望与射击防卫。楼肇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康熙辛末年夏重修。东门门额镌“锦里潜鳞”四字,下款是“东铺...
1037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建筑
福宁寨位于天宝后园村西侧,建于明末清初。楼圆形二层,下层以花岗石砌建,二层以三合土椿建。墙厚1.2米,楼门有三,一大门二小门。大门朝南,门阔1.2米,门额镌刻“福宁寨”三字。全寨上下二层有厅房96间。二楼设小窗,另有枪眼多处,以供瞭望与防卫...
1038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遗址
位于芗城区天宝镇“十里蕉林”的墨溪村,是戴姓村落,肇建于唐代,已有1200年历史,村中居住唐开漳分营将戴君胄后裔。在漫长的发展中,至今已传衍40多代。戴氏后裔重视华夏的传统文化,思源敬祖,弘扬祖德,传承祖训。重视耕读,兴学重教,鼓励科第仕进...
1039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文学
此联是漳州墨溪村戴郡马纪念亭亭柱上所题的楹联。
1040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建筑
走近墨溪,村口蕉林中新建一座“戴郡马纪念亭”。亭呈八角形,红柱瓷瓦,屋顶每角都有瓷粘的彩龙,龙体弓身奋腿,似欲奋起飞天。亭四周是小花园,种植数十株常青的松柏与七里香,散发阵阵幽香。纪念亭中竖立一座黛色石碑,碑高2米,阔80公分,厚10公分。...
1041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文学
《族谱》以宗功祖德,激励后代缅怀、效法、崇敬祖先。《族谱》为记载、褒扬祖先拓垦之功,对有突出贡献的先祖戴元理、戴君胄、戴善忠、戴永明、戴祥正、戴文达、戴顺化等70多人立名,以供后代祭祀。使子孙明了祖业来之不易,寄望子孙以谱为镜,上承先泽,下...
1042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文学
《墨溪戴氏族谱》分谱有篇《家训》,是三十七世戴绚之所撰
1043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建筑
戴氏大宗祠堂位于村中央月湖边。正厅高挂“谯国祖堂”、“追远堂”两个匾额。“谯国”是郡望,戴氏的来源是周宣王于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封一位商朝遗族为宋国国君,在位34年,深受百姓爱戴,殁后周宣王谥为“戴”,称宋戴公,子孙以戴为姓。因从谯郡...
1044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建筑
文昌塔,在村外溪堤上。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始建,天启六年(1626年)完工。塔为八角形,由条石与青砖砌建。初建九层,后因地震修葺,仅存7层,内设夹道以通上下。第一层有杨联芳撰的《建塔碑记》,第二层有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县张师孚...
1045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建筑
两座石牌坊矗立在墨溪里门,“纶音宠锡”坊是为明文林郎、大理寺右寺副评事戴养健所建。约建于万历年间。“奕世承恩”坊,是为进士、温州知府戴以誏所建,坊建于崇祯七年(1634年),今牌坊都已废圮。但墨溪后裔把这两座牌坊看成是戴氏家族的“文化丰碑”...
1046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建筑
墨溪石寨在村内西边,寨门匾额写“墨溪古胜”。寨有三层,一层为石墙,二、三层为青砖墙,现尚存二层。门墙厚2米多,设双重门,门楼上置水洞防火攻。石寨面积4680多平方米。寨内建二横三直五条小街,南北向二街各长72米,东西三街各长65米,南街与中...
1047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建筑
宗祠二进,面阔三间,深三间,比一般的宗祠宽大,门前有石鼓分立,清代建筑风格。正厅木柱有副对联: “追来务尽孝,思念当年佐唐室开疆竹帛扬劳光俎豆;远绍无遗忘,泽愿此日依墨溪聚族算裘济美耀门楣。” 此联要求后裔要铭记祖辈开疆的功绩,继续努力奋进...
1048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建筑
本作品是为漳州墨溪村大宗祠堂正厅木柱上所题的一幅佚名联。此联要求后裔要铭记祖辈开疆的功绩,继续努力奋进以光耀门楣。
1049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遗址
据清《龙溪县志·古迹》卷之十一载:“显应庙,在郡西天宝市(今漳州芗城天宝镇),至元(注:即公元1335~1340)碑记云:神姓赵名棠,弟名柏,洪州人。不知何代,仕殁于漳,乡人立庙祀之。宋绍兴间(11311162年),有艺作神语者曰:腊月二十...
1050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文学
这是描写郑成功军队与清军交战后江东一带的即景诗,虽然古驿、故垒犹在,江水依然奔流不息,但看到的却是“野庙乌啼树”、“荻花寒雨暮”的萧杀凄凉的景象,反映对战乱造成的破坏的伤感,让百姓过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的祈望。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