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1175 条
2022年
239 条
2023年
936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1175 条
专题知识
410条
交通
29条
其他
85条
动物
17条
区域
52条
医疗
64条
土地资源
16条
数据统计
145条
景区
71条
景物
1条
民俗
30条
民俗文化
132条
物产
33条
疾病
45条
矿产
12条
美食
18条
艺术
12条

颗粒列表

共 1175 条 46 / 79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67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藏族婚礼在结婚的那天,媒人要牵一匹骏马并领一马夫送到女家,以供新娘骑乘。所需马的毛色,公、母都须经萨里哇(占卜的喇嘛)推算。到女家对神位尊辈行过礼后即背着一双新妇绣花鞋和一疋上置珊瑚的毛红返回,表示新人随后就来。男家见了鞋,就派预备好的迎亲...
67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土族婚礼新中国成立前,土族婚姻实行封建买卖包办婚姻。一般彩礼较多,常以牲畜作为订婚的礼物,有的女方虽不收彩礼,但要男子为她家无偿做几年工后才能结婚;或者招女婿入赘;或双方相互娶嫁,称为“换门亲”。个别还实行抢婚,据说在日食或月食时,已经订了...
678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回门县境内其它地方的婚俗基本与此相同,不同的是汉民族在迎娶礼仪结束后,新娘就留在男方家,过三、四日后,即要回门。此俗盛行在迎娶礼仪结束后,新娘留在婆家的这一习俗中。从迎娶之日算起三日后,新郎新娘携备礼回娘家,称为“回门”,早去晚归,不得留宿...
67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入赘亦称上门。此婚姻形式在藏汉群众中均有。女方家若生数女子,则必须为长女找媒人选择女婿。娶亲仪式比出嫁要简单得多,前去招婿的人,多半是兄弟数人之家。女婿有财产继承权。若只生了一个孩子,还是女孩时,也必须招婿。女婿的姓氏改变与否,在入赘前由女...
68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续亲一般出现在男方家的兄长离世后,通过两亲家协商后,其弟可续娶嫂子,一般不举行大的仪式。叔叔有扶养侄子(女)的义务。与其亲生孩子同等看待。也有妻子因故离世后,其妹与姐夫续亲的,这种情况一般要举行迎娶仪式,其它相同。
68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抢亲汉族或农区的藏族有这种习俗。富有人家的儿媳妇,如果丈夫离世,自己没有另嫁他人的权利。须经其嫂子及亲属中相知与意中之人预谋,约定日子,乘黑夜将其放上牛车扬长而去。返家后不准新妇岀门,直至生下孩子后,才得到亲戚的认可。 在县境内车巴沟、完冒...
68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火葬此俗流行在广大农区藏族群众中,人死后,先由家人把死者的面部用黄色缎子盖好,然后先通知给自家的亲房。再由亲房通知给本村各户。一时全村男性,主要是老年和中青年人,都赶到丧家,老人们帮助缝制一个白布袋,中青年人中选几名有经验的人给死者穿衣,衣...
68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天葬主要流行于车巴沟完冒及其附近牧区的藏族群众之中。人死后,先要及时收殓尸体,即把死者尸体如同火葬法一样收拾好,放到门后左侧的土台上。请喇嘛念经,供全村老少吊唁。年轻人侍候喇嘛念经,老年人在尸体前面念嘛呢,如此祈祷三至七天。到出殡之日,将死...
68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土葬农区的汉族及与汉族接近的藏族亦行此俗。人死后,或者提前请木匠特制棺材一副,柏木为佳。待漆画好后,将死者穿上几套新衣新裤,仰放于棺木中,铺盖停当,在家停尸3至7天后由阴阳或喇嘛择时送葬。送葬时,由村中人将棺木抬至墓地埋葬。此俗古今沿用。 ...
68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即春节,藏语“洛萨”即新年。同以农历正月为准。初一日,家家煨桑,在寺院和自家佛龛前点灯烧香,供上用酥油炸成的各种点心和自酿的青稞酒及染色的五谷粮食,以祝来年的丰收。男女老少皆着新衣,常常是长者最早起来,从外面背回一桶为儿女消灾的“吉祥水”,...
68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即祈愿节祈愿大法会,从正月初三日下午开始直至正月十六日,历时13天半。节日期间,当地寺院均向群众开放,寺院喇嘛集中诵经,并举办“打掌尕儿”(铁坛城)、“载护神”等大型佛事庆典活动。这是本地藏族群众中最隆重的节日,正月十五日的禅定寺、贡巴寺等...
68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举行,相传这天是释迦牟尼的诞辰。家家户户斋戒不举炊火,不说话交谈,以示纪念。各大小寺院均集中全寺僧众诵经一日。并允群众身穿盛装,集中到寺院进行拜摩、烧香、转“古拉"(转嘛呢经轮)。
688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当地亦称浪山,多在盛夏六月举行,实际上是一种野游活动。相传过去的僧侣去野外拾柴等劳动之余,留宿山野、逍闲憩息,沿袭下来就成为一次专门野游之节日。每年逢六月盛夏,正值草木茂盛,百花争艳,风和日丽的草原黄金季节,农牧区群众便依山傍水扎下帐篷开始...
68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亦称为“拉卜则节”或“攒山神”,实际上就是祭山神会。在农历六月十七日左右举行。祭山神用木杆和箭牌。木杆长8尺,上端削尖,系上彩绸或彩带,象征箭杆。箭牌是由长2.3尺、宽3寸的薄木板制成,上绘五色云图,由男子各执其中一种,到时于山头指定地点集...
69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四月八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县城北仅2〜3华里的白塔寺非常热闹,婚后未生育的妇女,及多女缺儿户的夫妇,持香到白塔寺磕头跪拜,烧香还愿,祈求儿女。寺背后的白桦林中,歌手们尽情的对唱山歌,至日暮结束。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