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1082 条
2022年
1082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1082 条
其他
112条
动物
58条
土地资源
28条
工业产品
12条
景物
1条
植物
43条
民俗
384条
玄学宗教
30条
疾病
33条
矿产
22条
粮食
12条
美食
50条
艺术
32条
药物
1条
蔬菜
1条
谚语
6条

颗粒列表

共 1082 条 30 / 73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436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从外地引进,轱辘为汽车的胶皮轮,结实、坚固、耐用、载重量大。
437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车轮较小,车上带篷,装饰讲究,套一匹骡或马。多为富人专用。
438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1978年后流行于城市和农村,主要有飞鸽、永久牌自行车,后样式更加多样。
439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流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始为加油摩托,后逐步被轻型快捷的电动摩托替代。
440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2000年前后开始在民间流行,靠打工致富的位奇镇芦堡村时有小车七八十辆。后成为农村致富大户的出行工具。2012年前后,山丹县年购置小车2000辆左右。
441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节前扫除洗涤,宰猪杀羊,准备食品,缝制新衣。除夕贴春联门神。祭祖先,散福钱(压岁钱),辞岁守夜。节间互相拜年,看亲访友、喝枣儿糖茶、吃饺子饧面,大致与各地相同。较特殊者为春节凌晨三四时的“打醋坛”。除夕到河滩选一鹅卵石,就地焚香叩头,用纸包...
442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又名灯节,即正月十五。旧时,城镇设灯架,用小油灯摆出“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等字。放焰火、烧秦桧,门前悬灯垒火,居民观灯夜游。农村闹3天社火,有的去邻村演出,邻村送上食品、挂红端钱,叫“拔毛”。夜间巡街查灯,门口不挂灯者,社火队的“衙役”,...
443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山丹元宵节有垒旺火的习俗,起源于何时无考。最初的形式是将树上的老鸹窝捣下来,点燃后让家人跨越,以驱邪图吉。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除在院落门前挂灯笼外,每个居民大院、小巷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柴,外面披彩花,贴上大红字条,上写...
444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即正月二十,传说为女娲补天之日。家家烙油饼献于院中,饼上插针穿红线。是日,不动针线。
445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传说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也叫“春龙节”。二月初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据说龙蛰伏了一个冬天,从“惊蛰”这一天开始苏醒,要怒吼,要摔尾巴了,所以天上有了雷声。 山丹民间历来有二月二到龙王庙和水源地泉头、水库祭奠龙王爷、舞龙求...
446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扫墓祭祖。城区将木雕城隍抬至东门外清明坛(厉坛)行宫祭祀,叫“出府”。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播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农谚。 在山丹,民间有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至今仍十分流行。是日,以宗族为单位携带酒食果...
447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山丹端午节要吃糕卷儿或粽子,民间有插杨柳、采食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以驱虫、避瘟、镇邪。山丹民歌中就有“五月里来五端阳,杨柳枝儿插门窗”的唱词。新媳妇要回娘家躲“端午”。五月十三日,俗称关老爷磨刀日,农村在田间插青苗旗,预祝庄稼丰收。六月初...
448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七月十五日,祭祖上坟。
449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八月十五日。是山丹旧有的传统大节,也称团圆节。节前农家准备月饼,用大锅一次只蒸一个,直径50厘米—60厘米,即“大者尺余”,一般有十二层,象征十二个月,每层卷有清油、香豆、姜黄、红曲、胡麻等,上面画月亮、玉兔等图案,因此,又叫“千层饼”。现...
450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九九...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