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2395 条
2023年
2395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2395 条
专题知识
1287条
交通
17条
区域
70条
医疗
13条
印章
1条
基础设施
41条
姓氏
44条
数据统计
78条
景区
329条
民俗文化
304条
物产
205条

颗粒列表

共 2395 条 38 / 160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556
知识出处: 三亚大观 | 类型: 景区
《崖州志》载:“回风岭距城东一百六十里,高百余丈,以寒风不过此岭而得名;上有喜思泉,下有温泉二,乃州八景之一。最幽邃处,道隘峰攒,荫蔽天日,为州东路第三重关隘。” 回风岭在田独镇境内,是田独、林旺二镇的分界岭;南北走势,横亘数十里,形势险要...
557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 类型: 专题知识
即搅车,这是去棉籽的工具。去棉籽是治棉生产的第一道工序。
558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 类型: 专题知识
据《上海棉布·纺织工具》介绍,其构造是“用四木作框,上立二小柱,高约尺五,上以方木管之。立柱各通一轴。轴端俱作掉拐。轴末柱窍,不透,两人掉拐,一人喂上棉英,二轴相轧,则籽落于内,棉出于外”。此机可供二、三人同时操作,比用辗轴“工利数倍。”上...
559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 类型: 专题知识
这种去籽机多见诸于崖州沿海530余里平原上的汉族移民农村,以福建移民普遍使用形状结构及使用方法与上海黄式基本相同(见图1)。但崖州汉式底部是用一整块阔大的木板作底。二立柱只在左边柱上通一轴,右边柱上通一“辗手”(即掉拐)。此机只供一至二人同...
560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 类型: 专题知识
黎族旋籽筐用竹篾编织而成,约高80Cm。直径60Cm。加上一支圆木小棍在一端钉上或破叉镶上或绑上一个“十”字的竹木架子。去籽时,先将木棉花絮放进筐中,然后把旋轴“十”字架伸入棉堆中,用力旋动木柄,“十”字架形如转动的螺旋桨,就把棉絮旋到上面...
561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 类型: 专题知识
上海黄式弹弓。如《上海棉布·纺织工具》载:黄式木棉弹弓,以竹为之,长可四尺许,上一截颇长而弯,下一截稍短而轻。控以线弦,用弹棉英,如弹氈毛之法,务使结者开,实者虚,假其功用,非弓不可”。
562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 类型: 专题知识
崖州汉式弹弓。用木为弓,以麻线为弦,长约四尺许使用方法基本与上海黄式相同。
563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 类型: 专题知识
崖州黎式弹弓。以竹或藤为弓,麻线或细藤为弦。长约一尺二寸左右。
564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 类型: 专题知识
上海黄式弹槌,《上海棉布·纺织工具》记:“弹花槌,圆木,长六七寸,径二、六寸,两端大而中间略细,弹者手握细处,褚谱置弓花衣中,以槌击弦作音,则花衣〓散如雪,成熟花衣”。
565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 类型: 专题知识
崖州汉式弹槌。形状与使用方法基本上与上海黄式相同。
566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 类型: 专题知识
上海黄式木棉卷筵。《农书、》云:“木棉卷筵”准民用蜀黍梢茎,取其长而滑。今他处多用无节竹条代之。
567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 类型: 专题知识
崖州汉式卷棉箸。是用比箸子稍粗的一尺多长的无节竹制成。
568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 类型: 专题知识
王祯《农书》记载:“木棉纺车,其制比蔴纺车颇小。夫轮动弦转,莩随之。纺人左手握棉筒,不过二三绩于莩牵引渐长,右手均,俱成紧缕,就绕锤上。……此即纺车之用。”此外,《上海棉布·纺织工具》更做了详细记述:上海黄式纺车”“以,木为,有背有足...
569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 类型: 专题知识
这是黎族的传统纺纱工具。德国汉学家H·史图博在《海南岛民族志》中记载:“纺锤,是长约22Cm的木薄棒,在一头有两、三个开孔铜钱和涂有少许蜡来当作坠子,要把纺线绕起来时,是用豪猪(刺猬)的粗毛来绕的”。“纺锤是简单的木棍,在棍的两端各吊一个开...
570
知识出处: 黄道婆研究 | 类型: 专题知识
《农书》载:“木棉拔车其制颇似麻车,但竹为车,方圆不等,特更轻便”,把纺迄的棉在稀糊盆里度过后,稍干就拔在车上,棉绪就成棉纴,再把棉整成经纬。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