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1323 条
2021年
0 条
2022年
725 条
2023年
599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1323 条
专题知识
229条
交通
105条
公文
2条
其他
129条
动物
34条
区域
59条
医疗
2条
土地资源
13条
基础设施
13条
数据统计
55条
景区
44条
景物
7条
植物
64条
民俗
246条
民俗文化
120条
物产
6条
疾病
36条
矿产
2条
粮食
1条
美食
8条
艺术
43条
5条
药物
56条

颗粒列表

共 1323 条 65 / 89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961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物产
殊砂李,是我县云山垦殖场凤凰山分场园艺场1974年引进的新品种。该果个大、皮薄,大的每枚达五克,比我县历史上曾负盛名的马湾李大一倍。味甜,略带微酸似葡萄味,肉嫩。刚成熟时,从里红到外;熟透时,浑身透明,色质艳丽。八十年代初,云山总场各园艺场...
962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物产
银鱼——古称“脍残鱼”,属鱼纲银鱼科。体细长透明,头平扁,口大,两颔和口盖,常具锐牙,背鳍和脂鮨各一个。体光滑,雄鱼殿鳍上方具有一纵行大鳞片。以其味美肉嫩,营养价值高,为席:二珍品。银鱼栖息于近海河口或淡水区。三、四月问,由长江入鄱阳湖至吴...
963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由艄公、艄婆、姑娘3人表演,姑娘扮成翩翩少女,站进花船中间,行船起舞。花船作工精细,四周有古典戏曲人物、山水花卉、鲜艳夺目。艄公、艄婆属丑角,在左右撑船,作出停、摆、撑的动作,配以锣鼓,演唱灯歌小调,“卖花调”、“送喜茶”、“对歌”、“正月...
964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有滚龙、撑龙等形式。表演时一人持彩球,引出7、9或11节组成的彩龙,表演舞蹈性节目,多在春节、元宵举行。建国前,龙灯常有到群众家喝喜彩的习俗,接灯者则燃放鞭炮、摆设香烛迎接,表演结束时赠给“红包”。建国后逐渐废止。
965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表演时由1人持彩球逗引狮子作跌扑、翻腾、登高、跳跃等舞蹈动作,狮子灯有单人舞,也有2人合作表演。狮舞后,一般还要表演刀、枪、剑、锏、棍、拳等民间武术。
966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一种是曲调悠扬、感情丰富、节拍自由,以爱情题材为主的适于耙田、耘禾时歌唱的民歌。还有一种是曲调高亢、节奏鲜明,近似以方言表达内在感情,大多为放牛崽歌唱的牧歌,亦称“牛歌”。
967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大都为一边劳动,一边唱歌的歌曲。有“栽禾歌”“耘禾歌”“车水歌”“耙田歌”等等,既有齐唱,也有一人领唱众人和声,形式多样,旋律优美动听。
968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大都是玩灯彩时唱的民间小曲,唱时载歌载舞,形式活泼,主要有“卖花调”“贩茶”“谢茶,船灯歌”等。
969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它在民歌中的比重很大,词曲较固定,有时歌词长达数十段,如“十二月怀胎”“十劝“十送“十绣”“绿英姐”“梁祝”等等。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芹唱等等,旋律婉转流畅,优美抒情。有些富于表演的小调,往往被用作灯彩舞蹈时的表演唱。
970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繁重的集体劳动中利用它的旋律来统一步调的歌曲,曲调简练,节奏性强,大都是一领众和的形式。
971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即武宁采茶戏,主要流行于柘林、白槎,永兴、燕坊、虬津、艾城、立新等地。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绣鞋记》《荞麦记》《血衣记》《血掌印》《珍珠塔》<四姐下凡》等,是我县流行最广的剧种。
972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即新建采茶戏。主要流行于马口、三角、吴城、立新以及滩溪等地,保留剧目有《三女图》、《大清官》、《全家福》、《合明镜》、《山伯访友》等。
973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即靖安采茶戏。主要在滩溪、立新流行。保留剧目有《鱼网会母》《卖花记》《荷包记》《南瓜记》《双贵图》《三女图》《秦香莲》等。
974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黄梅戏自六十年代起在我县艾城、梅棠、白槎、江上、虬津、江益等地流行。
975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法嗣青原系,相传历经石头仙、药山惟俨、云岩昙晟,传至洞山良价。曹洞宗即由良价和其弟子本寂,在筠州洞山(宜丰县)抚州曹山(宜黄县)所创,称为曹洞一世祖。良价之师云岩昙晟即为“建昌王氏子”;而曹洞二世道膺禅师,又是云居山真如寺唐朝早期住持之一,...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