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402 条
2022年
402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402 条
其他
49条
动物
27条
土地资源
13条
景物
1条
植物
11条
民俗
93条
水果
8条
疾病
60条
矿产
13条
粮食
5条
美食
12条
3条
蔬菜
4条
谚语
9条
饮食
4条

颗粒列表

共 402 条 19 / 27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271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 类型: 疾病
俗称“半日鬼”、“打半工”。多发在夏秋季。民间流传有“桕子树(乌桕)叶红,半日鬼跟侬(人)”的民谣。武义发生和流行的疟疾,以间日疟为多见。民国28年至36年发病4396例,占当时统计上报的传染病发病总数的79.1%。民国33年,宣平县疟疾发...
272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 类型: 疾病
俗称“黄胖病”,是历史上流行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建国前,茭道乡内白村患病率高达59%。1955年11月14日,武义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重点开展钩虫病防治和有计划的进行保健,接生员短期补课工作的通知》,卫生科专门抽调了7人,组成白阳区茭道乡...
273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 类型: 疾病
1974年,县第一人民医院发现首例肺吸虫病。1979年省、地、县三级防疫站联合调查了武义县25个公社的47条山溪、发现21个公社37条山溪中的石蟹(为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带有肺吸虫囊蚴,其中浙江华溪蟹阳性率为68.50%;长江华溪蟹阳性率6...
274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 类型: 疾病
简称地氟病。主要包括氟斑牙和氟骨症,是一种主要流行在产氟地区的地球化学性疾病,系长期饮水、食物中摄入过多的氟所致。1984年1月至4月,县卫生防疫站和县牙病防治所首次在全县34个乡镇分设449个点,对8至15岁的人群进行地氟病普查。应检41...
275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 类型: 疾病
简称地甲病,俗称“大喉咙”,系外界环境缺碘或机体内碘元素摄入量不足引起的一种代偿性甲状腺肿大。地甲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比较大,当地有“一代肿,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之说。1952年,宣平县卫生院在接受婚检和其他体检的1575人中,发现有26...
276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民俗
过去,演员可以自由跳班。戏班拼合起来以后,一般以一年或半年为期限。每当年底戏班组合之后,演员们就讲已搭好班了。年三十夜,班主要请演职员吃一餐饭,叫做谢年。就餐时要让小花脸和鼓板师坐在上座。小花脸在班中地位最高。据传,他代表唐明皇。而唐明皇是...
277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民俗
戏班在一地演出结束,迁移到另一地演出,由新演出地的农民来抬戏箱。抬箱时,农民要用棒柱敲打戏箱,声音敲得越响越好,以祝双方兴旺。所以戏箱要做得牢固、厚实,以防敲破,不然戏班要被人讥为破烂班。演职员去新演出地演出,小花脸要背着唐明皇像,走在最前...
278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民俗
每个戏班都有一个负责外交联系的人,称为“成头”。他拿着戏册子去各地农村联系,叫做写戏。双方讲好条件;签好合约,算是演出协定。戏班到一地演出,若当地财东出面要超过合约范围点戏,财东要另付点戏款给戏班。
279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民俗
祠堂、庙宇或会堂的戏台落成,是村里或族里的大事。要请一个人们满意的戏班来作首次演出。演出正剧之前要举行一次开新台仪式,叫作“祭台”。祭台时先由族长或是村里有地位、有威望的人宣读祭台文,其中心意思是某年某月某日新开万年戏台,敬请天帝敕旨差使鲁...
280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民俗
戏班在闹“花头场”完后,由一头戴红色台帽,身穿红开台,腰系罗带,左手拉住右手水袖的副角,口念报台词,介绍这出戏的主要内容,引出第一个出场的主人公,这叫报台。《荆钗记》的报台词:饱学王十朋,玉莲配与王家为婚。王娘不顺,将她赶出门庭。江中捞救,...
281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民俗
凡遇盛大庙会或重要节日,或大的建筑落成典礼,常组织几个戏班来同一广场演出,称斗台。斗台演出的戏台,多数均是临时搭的草台。演出时点火炮为号,以便各戏班同时开锣。各班均作好充分准备,演出也都特别用心和认真。斗台不宣布结果,而以观众数的多少、收台...
282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民俗
武义的戏剧演出活动,把叠八仙视为吉祥。为求平安吉利,一般第一场要叠八仙.有时最后一场也叠八仙,也有根据当地群众要求场场都叠的。每叠一次八仙,当地的头首要布置放鞭炮,并将红包及烟、酒、糖等扛上舞台,以表谢意。礼品的多少由当地头首的气度和财力决...
283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民俗
第一场叠八仙后,常要先上演彩戏。武义各地一般把《百寿图》作为彩戏。
284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民俗
戏曲对联简称戏联。布置戏联也是戏剧习俗的一种。在戏班到来之前,村中演出主事人要请人写好戏联,贴在前台的柱子上,把戏台打扮得富有节日气氛。戏联很多.有古代传下来的.有近代和今人创作的。其内容,有写戏曲形式的,有写戏曲表演的,有写观众看戏道德和...
285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民俗
传说是纪念王昭君爱国和番的一项活动。它的形式是演员9人各系马灯。头马为王昭君;二马、三马为蒙古人,分列左右;另6匹马为手抱琵琶的姑娘,边歌边舞。山下鲍、桥头、王宅、宏阁、新屋、王端头、三板桥、潘家洋、沿溪等村有此项活动。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