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1182 条
2023年
1182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1182 条
专题知识
264条
交通
15条
区域
85条
医疗
28条
基础设施
51条
姓氏
11条
数据统计
93条
景区
175条
民俗文化
435条
物产
25条

颗粒列表

共 1182 条 32 / 79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466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基础设施
照明设施。明、清时期,镇内居民均以油灯照明,原为豆油,至清末民初始用煤油照明。街巷无路灯设施。民国8年(1919年),于原镇南清真寺附近建起一座私营火力发电厂(芦台企业电灯公司),发电容量100千瓦,为蒸汽机发电。时,殷富人家开始以电灯照明...
467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自唐朝末年至民国初期。均实行屯兵制。元至元四年、宋咸淳三年(1267年),丞相脱脱主持于宁河屯田,是为县境民屯初始。招募乡勇“演武操兵”,“有事从征,事平还复为民”。
468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民国22年(1933年)6月,国民党政府颁布兵役法,规定实行征兵制,实际上是抽壮丁。以保为单位将适龄壮丁编号,每期征兵前间接抽签,各保中签的同一号码者即为壮丁,中签者如不愿入伍,可出钱雇人替代,称为“买壮丁”。贫苦农民无钱雇人又不愿当兵,只...
469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武装如“县大队”、“区小队”等部队,在群众志愿的前提下采取秘密动员吸收入伍的办法补充兵员。主要途径:一是部队直接动员吸收入伍,二是由党的基层组织动员输送入伍。兵员性质均属于志愿兵。
470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新中国建立初期,多采取个别动员的方式吸收入伍。抗美援朝开始后,即以行政村为单位,召开青年大会集体动员,在规定年龄内,经自愿报名体格检查合格和审批后方能入伍。仅1953年就有21237人报名,550名入伍。
471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55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草案)》公布,7月4日国务院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修正草案)》,自此实施义务兵役制,一般每年征集一次,由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具体承办。征集方法采取逐级动员,自愿报名,目测评议,...
472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实行,规定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是为现行兵役制度。
473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1955年7月,在民兵中进行预备登记,并对复员、退伍、转业军人按照条件履行预备役士兵和军官登记。县兵役局设预备役军官管理科。1961年后,预备役登记停止。1983年7月,在基干民兵团的基础上组建预备役部队。
474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基础设施
新河机场位于塘沽港口附近,国民党军队在这里设有飞机场,四周建有水泥碉堡等坚固工事并架设电网,内设四座大型军火仓库,储藏的军火可供6个正规师打8个月。民国36年(1947年)4月4日午夜12时,宁河县大队500多名指战员,在队长武宏带领下,由...
475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地秧歌在宁河县普遍流行,由古代“村田乐”演变而来。宁河县其它花会多由地秧歌演变而来。此种秧歌分为过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过街秧歌,走街串巷、边扭边走,舞姿简洁明快。场子秧歌则在广场、街头打场演出。先由两个武生打扮的人物,手舞花棒,开路打场,...
476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小车会、跑驴亦为宁河县流行的民间歌舞,二者皆以跑为主。小车多为竹、秫秸制成,车身以彩绸围饰,两侧画有车轮印迹以遮挡演员两腿。上有布蓬,车上演员为女妆,浓装艳抹,拉车者扮为年轻小伙儿,推车者为老翁。有时扮作生、旦、傻小子、老旦等角色的随后。秧...
477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这一民间歌舞起源很早。《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汉魏六朝百戏中叫“跻伎”,郭璞《山海经》注称为“乔人”,宋代叫“踏桥”。清以来才称“高跷”。高跷分高、中、低三种。高者丈余,低者三尺左右,并有文...
478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跑旱船也是宁河县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太平广记》载,早于唐朝就已流行。《燕京岁时记》载:“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面采莲者”,而今却又有发展。道具多为木、竹或秫秸扎成船样,四周以布围饰,上绘有鱼跃水面和日...
479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龙灯历史悠久,在汉代已有记载(见《春秋繁露》),按传统习惯.“龙”的形象为吉祥的化身。宁河县所流行的“龙形”一般有竹、木、纸等扎成。节数不等,但必单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节内能燃烛。舞时,由一人持彩球戏龙起舞。随着锣鼓及其它打击乐器的伴...
480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狮子舞又称耍狮子。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时已经在民间流行,此舞有太狮、幼狮之分,太狮为两人合扮的大狮子,幼狮乃一人扮的小狮子。扮武士者,手持彩球,引逗狮子作腾、跳、翻、扑等表演。演出时,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表现狮子的温顺性格,表演搔痒...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