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1665 条 76 / 111
1126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八十年代以后,安西从兰州、永靖县等地移民逐步增加,太平鼓在安西逐步兴起。
1127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皮影”又称“小戏”,集服装、脸谱、道具、杂耍,用“挑千”即挑线表演各种动作,讲究身定手动,突出各类人物造型,如塑造对打的武术造型,使对打的身子闪缺,操作者要手脚齐动,才能使艺术形象活灵活现。
1128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安西剪纸、刺绣、香包在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疏勒河流域移民的不断增加,甘肃东部剪纸、刺绣、香包艺术在安西腰站子、河东、三道沟、踏实等乡镇民间流传,延续。
1129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1985年,河东乡七道沟村蒲万海、三道沟镇五泉村李万明、三道沟林场王世军、南岔乡南岔村李进会、八工村原支书陈世雄等人自发组成几个民间自乐班,排练秦腔、眉户、秧歌等传统戏剧和社火节目,走村串户演出
1130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为使老年人延年益寿,健康的欢度晚年,老年体协自成立以来在加强自身建设外,不断健全完善了县乡和各部门及行业性老年体协组织。
1131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1992年~1998年,国家文物局拨巨款,由敦煌研究院主持对石窟进行系统勘察和整修加固,就是为了预防可能发生来自自然破坏力,为长久保存这处艺术宝库起了重要作用。
1132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榆林窟的保护工作,1953年3月一10月,前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带领工作人员系统勘察石窟及下洞子。完成洞窟测绘、部分洞窟整修、壁画、造像修补、模型制作、唐25窟壁画临摹。
1133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由李旭东执笔,编篡撰写了东千佛洞、锁阳城两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材料。1996年11月20日,这两处文物遗存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34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2002年,由交通局勘察设计,投资400多万元,修筑踏实至锁阳城38公里砂石基础路面和桥涵。2004年,由省交通局完成锁阳城至东千佛洞16公里和踏实至锁阳城全部基础路面铺油工程。
1135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1987年8月-2001年1月省文物局垫支前期费用15万元,委托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所,编制完成东千佛洞窟体加固方案和壁画彩塑保护方案。
1136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1988年,竖立文物保护标志27块;1989年在踏实墓群、黑水河墓群、六工城、安西故城、安西新城、锁阳城树立六处文物保护标志,并对24棵百年古树挂牌保护。
1137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西县进行考古发掘10次。1986年9月25日至26日至2003年6月1日至24日,配合“西气东输”工程,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赵雪野领队,发掘汉代九墩湾及长城58号烽燧,布探方7个,出土陶片、木棍、灰炭、简牍等。
1138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1987年11月14日,河东乡文化站长仲银红收集捐赠的二级文物清代铜鎏金双身像,制作精美,艺术价值极高。
1139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西县共进行二次全县文物普查。现有文物点33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县级110个。第一次:1972年;第二次:1985年3月——1987年12月。
1140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20世纪初期,英藉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沿丝绸之路到甘肃河西和西域地区,进行地理历史考察,在敦煌和安西县两地交界处发现一座古城,乃巴州古城。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

0.2612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