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2561 条 92 / 171
1366
凡例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凡例
1367
目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目次
1368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地区是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主要流传区域,通过演唱艺人之口,在草原山村广为传诵。藏传佛教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和富有特色的民间习俗,构成了绚丽多姿的“拉卜楞文化”的主要内容。这种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是珍贵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拉卜楞文...
1369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主要对夏河县的大事记的描述。
1370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介于东经101°54‘〜103°25'、北纬34°32′〜35°34'之间。县域东望洮岷,与州属卓尼县接壤;西洮河首,与青海省同仁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邻;南枕洮水...
1371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介于东经101°54‘〜103°25'、北纬34°32′〜35°34'之间。
1372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地区,夏代属《禹贡》雍州之地,殷周时为羌戎所居。春秋至汉初,系西羌各部游牧区域。
1373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县境内最先见诸史籍的行政建置,是西汉时设置的白石县,初治于今甘加八角城,后迁于央曲与大夏河交汇处的麻当下玛利巴古城之地。该县初辖于金城郡,汉时改隶陇西郡。据《前汉书•地理志》“漓水出西塞外”的记载,其辖区不出今县东北一隅。
1374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县境内最先见诸史籍的行政建置,是西汉时设置的白石县,初治于今甘加八角城,后迁于央曲与大夏河交汇处的麻当下玛利巴古城之地。该县初辖于金城郡,汉时改隶陇西郡。据《前汉书•地理志》“漓水出西塞外”的记载,其辖区不出今县东北一隅。
1375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初,散居在夏河地区的藏族各部名义上归清王朝统治,实际上多受青海蒙古厄鲁特部控制。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青海蒙古罗卜藏丹津亲王挟蒙番数十万众举事反清。
1376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初,夏河地区分属甘肃西宁道循化县及兰山道临潭县。民国15年(1926年)10月,甘肃省政府以宁海军恃强凌弱,荼毒拉卜楞藏族人民,决定拉卜楞地方脱离西宁道,设拉卜楞设治局。
1377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1949年9月22日夏河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于同年10月至1953年11月,将民国时期设置的7个区、14个乡镇陆续调整划分为7个区、28个区属乡、3个直属乡。各区以序数命名,各乡则以序数或地理名称分别命名。
1378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县城位于县西北部的拉卜楞镇,东经102°31′北纬35°12′海拔2931米。从1928年设县时起,一直是夏河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到1990年底,城区共有2507户、1022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98人。
1379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县城位于县西北部的拉卜楞镇,东经102°31′北纬35°12′海拔2931米。从1928年设县时起,一直是夏河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到1990年底,城区共有2507户、1022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98人。
1380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县下辖镇主要有:合作镇、拉卜楞镇等。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