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2561 条 54 / 171
796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甘南藏族服饰各地不尽一致,尚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地区、气候;不同性别、年龄、地位,就有不同的款式、色泽。
797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由于各民族在共和国成立前社会发展的差异,村落结构也不尽相同。牧区是氏族部落形式,一般三、五家,十来家人组成一个聚居点,一切事务由部落头人决定,包括牧场转移的时间、路线,摊派差役,对外交涉,解决纠纷等,对于这种聚居体,安多藏语称“代哇”。
798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信仰民俗源于古老的大自然崇拜,是人类先民认识能力低下的反映。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许多礼俗禁忌。
799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语,分属藏语安多方言和康方言,其中操安多方言的是夏河县、玛曲县、碌曲县和卓尼县的部分地区,人口约有135000人,占本地区藏族总人口的59%;操康方言的是迭部县、舟曲县、临潭县和卓尼县的大部分地区,人口约计有95000人,...
800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语,分属藏语安多方言和康方言,其中操安多方言的是夏河县、玛曲县、碌曲县和卓尼县的部分地区,人口约有135000人,占本地区藏族总人口的59%;操康方言的是迭部县、舟曲县、临潭县和卓尼县的大部分地区,人口约计有95000人,...
801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甘南汉族使用的汉语属北方方言西北次方言,在甘肃方言中又分为临夏话片、舟曲话片、临潭话片。
802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主要记录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地方谚语。
803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主要记录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地方歇后语。
804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八角城藏文史籍称“卡尔雍仲”,意为“万”字城。位于夏河县城北35公里甘加滩偏东的央曲河与央拉河交汇的东北岸台地上。北依言江小丘陵和白石崖,东南与阿尼干乌山接壤,南临央曲河谷地,西为开阔的台地和央拉河谷。
805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八角城藏文史籍称“卡尔雍仲”,意为“万”字城。位于夏河县城北35公里甘加滩偏东的央曲河与央拉河交汇的东北岸台地上。北依言江小丘陵和白石崖,东南与阿尼干乌山接壤,南临央曲河谷地,西为开阔的台地和央拉河谷。
806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八角城藏文史籍称“卡尔雍仲”,意为“万”字城。位于夏河县城北35公里甘加滩偏东的央曲河与央拉河交汇的东北岸台地上。北依言江小丘陵和白石崖,东南与阿尼干乌山接壤,南临央曲河谷地,西为开阔的台地和央拉河谷。
807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磨沟遗址位于临潭县陈旗乡洮河西岸台地的西南角,与磨沟村相接。面积6.25万平方米,部分覆没于磨沟村下。文化层暴露多处,堆积层厚1.8〜2.6米,由灰土、炭屑、陶片、石片、残石器、骨器、兽骨等构成,内含房址两座。陶片分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陶色...
808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石家山墓群位于舟曲县弓子石乡石家村的黄土台地(石家坪)上,东、北、南为群山环抱,台地平缓。群众修整土地时,台地东南部发现两座坚井洞穴墓,出土物有铜镞和铜戈。在台地东北部也发现土坑墓,出土泥质灰陶钵、罐残片及“半两”钱。石家山墓群是一处包括汉...
809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唐李将军碑原立于卓尼县卡车乡安步族村西南的台地上,文物普查时发现碑、座分离匍地,七十年代末移置于甘南州群艺馆院内,1981年公布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又搬迁到州博物馆院内,并建造攒尖式碑亭加以保护。
810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俄界现名高吉,藏语音译,为八个山头的意思。位于迭部县达拉河西岸约3公里处的山沟里。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藏式搭板房依山势不规则地分布成三、四层。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