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2561 条 35 / 171
511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以今夏河县为中心的甘南西部地区,元代为河州路辖地,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明代属河州卫,清初裁卫仍属河州。乾隆二土七年(1762年)分设循化厅,将河州之通判移驻循化,并置南番甘加等二十一寨。当时,吏治归循化厅,军事归河州总镇。桥沟设把总一人驻守...
512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1949年秋,甘南地区原有县级建置的卓尼、临潭、夏河、舟曲相继获得和平解放。随之由上级派来工作组开辟工作,即有一批老区的干部来到甘南,第一批共派到各县工作的有80余名。1952年7月,西北军政委员会甘南藏区访问团来甘南慰问,又留下了一批干部...
513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劳动就业,主要是指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安置。1953年甘南建政以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为适应本地区民族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大力加强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同时,一直坚持抓好民族...
514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劳动就业,主要是指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安置。1953年甘南建政以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为适应本地区民族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大力加强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同时,一直坚持抓好民族...
515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在常年性工作岗位使用的正式工。正式工与用人单位保持长期固定的劳动关系,除特殊情况外,工人身份终身保持不变,直至退休。正式工在转正之前有学徒期或熟练期,学徒期限因工种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2至3年,学徒期满后转正...
516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自治州建立以来,重视发展本地区的工人队伍,到1990年底,全州有全民所有制企业130多户,工人队伍发展为13580人,其中少数民族工人3851人,少数民族中藏族工人2206人,占工人总数的16.24%;集体企业21户,职工3835人。
517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1961年至1963年为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州压缩城市人口,进行职工精减。州委成立调整城市人口领导小组,各县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精减工作的领导。
518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甘南州的劳动保护工作是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逐渐开展起来并逐步走上科学管理轨道的。1987年以前,劳动保护工作主要是:宣传和贯彻国家关于劳动保护工作的各项政策、法规、标准;进行职工工伤事故的统计上报;企事业单位职工保健食品的审批。
519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明洪武时,官俸全给米,间以钱钞兼给,钱一千,钞一贯,抵米一石,其后时有更定。
520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明洪武时,官俸全给米,间以钱钞兼给,钱一千,钞一贯,抵米一石,其后时有更定。至正统中,逐渐形成定制,官员俸给有两大项,一种叫本色,另一种叫折色。
521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初,地方文官薪俸,仍循清制,1928年1月1日起,按甘肃省政府《修正文官俸给表》的规定,将文官薪俸改为“维持费”。
522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供给制是在对工作人员按照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需要,实行生活必须品供给的一种分配制度。在过去长期革命战争中,中共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团体工作人员,一律实行供给制待遇。供给范围包括个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和零用津贴,以及在革命队伍里结婚...
523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1952年开展第一次工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统一职务等级工资制,规定以工资分作为以货币进行支付的统一的工资计算单位。甘南州当时确定改革工资制度的三条原则,一是要在可能范围内,把工资制度改得尽量合理化;二是要照顾现实尽可能地使广大职...
524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第一次调整工资是1959年对工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邮电、公用事业、农林水利、商业、饮食服务部门中部分职工的升级。其中:工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邮电和公用事业部门工人的升级面,平均不超过30%,职员升级面不超过10%;农林水利部门和商业...
525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1985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时,实行教龄津贴。根据规定享受教龄津贴的范围是: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普通中学、小学等;教龄津贴标准是:教龄满5年不满10年的,每月3元;满10年不满15年的,每月5元;满1...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