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2561 条 103 / 171
1531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粮食运输十分困难,当时没有开通公路,从临夏至夏河的路程需三天时间,如碰阴霾、下雪及刮风等恶劣天气时,运输中断,粮价不稳定, 有时甚至无粮可售。
1532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2年,夏河县内粮食实行市场交易,以自由形式交易。为顺应当时群众习惯,1954年,执行国家规定供应价,稳定了粮食市场,并对粮食供应者干部职工、农牧民、城镇居民作了定量供应。
1533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县当地的粮食产粮少,品种少,粮油加工业发展缓慢,加工手段主要靠水磨和榨油房为主。其中榨油房的数量是微乎其微,水磨的建造遍及全县农区,牧区乡村较少。
1534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商业主要描写了夏河县商业概况、集贸市场、拉卜楞寺院的商业贸易等。
1535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0年,西北贸易公司临夏分公司,设立夏河贸易支公司。是年,夏河县贸易支公司,改组为畜产专业公司。
1536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拉卜楞藏区,商业发端久远。周、秦时期生活在大夏河、洮河和黄河流域的诸多羌族之间,有着物物交换,互通有无的经济联系。
1537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随着藏传佛教在拉卜楞地区的迅速发展,依附于寺院的塔哇住户日渐增多,在其附近形成村落,同时出现了作为商品交易市场的“丛拉,从此,万民趋向,商贾辐辏,成为安多藏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物资交流集散之地。
1538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拉卜楞建寺后,随着寺院的兴起和宗教影响的扩大,青海、西康及甘南广大牧民群众来拉卜楞寺朝拜者日渐增多,群众随朝拜之便,也带来农畜产品在拉卜楞进行贸易交换。
1539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工商行政主要描写了夏河县个体商业、工商企业、市场及个体经济管理、物资交流会等内容。
1540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县历史悠久,由于唐蕃交好,夏河地区也就成了汉藏经济交流的通道;因藏族人民嗜好饮茶,而中原需要马匹,故在唐高宗时便出现了汉、藏贸易市场一一“茶马互市”。到北宋时,正式建立市场管理机构——“茶马司”,1077年又置“群牧行司”。
1541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繁荣民族地区经济,在大力发展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民族贸易的同时,对私营工商户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扶持政策,从而,使夏河县的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1542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的个体贸易是洋人贸易,土司、头人、寺院贸易和零星的私营贸易。
1543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发展,夏河县的工商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向前发展,也在完善工商企业登记管理工作。
1544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0年夏河县工商科、工商联所辖个体工商户198户。到1953年发展到391户,其中:拉卜楞镇182户,合作镇117户,完尕滩乡92户;共拥有资金总额55.9万余元。
1545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8年,国务院〈关于成立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通知〉中,对合同管理有以下任务:管理全民、集体企业的购销合同,加工订货合同,调解仲裁纠纷。管理外地采购、推销人员。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