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2561 条 102 / 171
1516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7年以前,夏河县城居民生活饮水及工厂生产用水,主要靠二百余口土井和三股泉水为水源,少数人饮用未经处理的大夏河水。
1517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城区气候湿润,南北夹山,南山郁郁葱葱,大夏河由西向东从城区蜿蜒流过,绿水青山,自然环境优美。
1518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县城区自然环境优美,随着工业企业和宾馆旅店的发展,排污单位日益增多,大夏河及周围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1519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县21个乡政府所在地是各乡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活服务中心,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福利、商业服务设施和乡镇工业。
1520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县21个乡所辖105个村委会,大小750个村庄。农区村庄,多为藏族、汉族、回族杂居,建设规模大,标准高,房屋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平房、瓦房以及少量的砖木结构瓦房,房舍畜圈布局合理。
1521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为使县城建设有计划地协调发展,1983年夏河县委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经过近一年的地形测绘,搜集基础资料等准备工作,于1983年9月完成夏河县城区总体规划设计。总体规划设计经县级有关部门审定通过后,申报省、州批准。
1522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1949年以前,拉卜楞地区的房地产权归拉卜楞寺院所有,农民均向寺院租房、租地,维持生计;部分机关、商店也是租用寺院房产。大部分个人房产仅属各大小活佛和一般僧人所有。
1523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县内的建筑业,最早是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副业队”,为城乡机关单位维修房屋和承包小型基本建设。
1524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粮食主要介绍了夏河县历代征收粮食情况、粮食供应、粮食储存、粮食加工等内容。
1525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7年(1918年),拉卜楞首建商会,负责协商管理拉卜楞市场的民间贸易事务。粮食交易成为夏河县的大宗货物,也是商会的业务之一。
1526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清朝年间,拉卜楞划归于循化厅管理,此时拉卜楞地区属南番,区域基本划定,粮食生产也具相当规模,农户以部落为居,按户交纳官府征粮。
1527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粮食生产方面,寺院将土地出租给农户,秋收完毕,收粮入库。拉卜楞地区的土地归寺院拥有,内又分寺院、各囊欠及活佛三部分,各有各的土地。收缴的租粮均归土地所有者。
1528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由于夏河地区气候高寒,人民多以畜牧业为主,当地所产粮食远不能满足口粮的需要,每年从别处征购大量粮食。民国时期的田赋征收,长期以折征代金的方式进行。
1529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河县的群众食用粮食自古以来70%以上需依赖外地。解放初,拉卜楞寺周边地区及与临夏产粮区接壤地区,一般都是边买边用,牧区的群众按远近不同,有一季一次,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购粮。
1530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初,夏河县的食油购销由市场承担。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以后,食油由粮食部门统一经营,并委托基层供销社代营。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