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像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546
作品名称: 释迦牟尼像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317.pdf
分类: 艺术
分类号: K879.41
主题词: 壁画-美术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释迦牟尼的形象在石窟壁画上居主要地位。僧侣们根据佛教教义,分别于石窟四壁及顶部绘出大大小小、不同场面、动作各异的佛像,特别是用于礼佛、讲经的中心柱形窟内,正壁佛龛上方,门楣上方,券顶两侧,前后室立壁及中心塔柱四周,皆有佛像。 释氏佛像多为说法(即转法轮)、参禅、涅槃以及佛传故事画所表现的场面,主要有三种姿态:坐式、立式、卧式。 坐佛像大多绘于说法图及菱格故事画中。画面中佛或坐于塔内,或坐于莲台及金刚座上,置于不同的场面。由于佛的坐姿在佛教上有严格规定,于是,画师注重表现释迦牟尼的坐态。 说法的场面多为交脚式或半结跏趺坐。 禅定的场面主要是全结跏趺坐,即左右足互交,左足脚底翻于右腿之上,右足脚底翻于左腿之上,和婆罗门教行瑜珈功的坐姿相同。 佛的交脚坐姿一般比较自由。半结跏趺坐,即一般所说的盘腿坐,佛的神态严肃,所谓“宝相庄严”。 立式佛像多绘于石窟立壁或主室佛龛两侧,门壁龛内。 卧佛像主要绘于中心柱窟后室的涅槃图中,画面上佛头枕右手侧身而卧。 释氏佛像有几种不同的手部姿势,这些不同的手势在佛教上称作“印契”或“手印”。壁画中佛的“手印”有以下6种。 说法印,亦称转法轮印。多在说法图中,手部拇、食二指相屈,其余三指伸开,掌对观者。这是佛陀在向四众弟子进行“三界”和“四谛”的说教。 触地印。绘于佛传故事画中,佛的手指(食指)向下指着大地。据佛史载,佛手菩提树下成道不久,有一婆罗门不信佛能得道,问他有何验证,此时佛手指大地说:大地可作证。这时大地剧烈振动,婆罗门乃畏服。 施无畏印。多在说法图中,手部五指并拢,单掌伸出。这是佛陀降魔或说“八正道”时的手印。 与愿印。多绘于因缘故事和说法图中,手指动作同于说法印,但掌心向上,指前伸。这是释氏答复僧众问题的一种印契。 智慧印。绘于佛传故事和说法图中,佛的右手握拳,左手食指被握于右手小指之中,这是佛讲授微妙法门时的一种动作。 禅定印。绘于说法图、因缘故事和独幅的禅修图中,这种印契有5种动作: (1)叠掌式。右手掌叠放在左手掌之上,掌心向上,置于下腹丹田处。这是一种典型的佛家禅修动作,壁画上亦多处表现,见107、180、198窟。 (2)对指式。两大拇指相抵,掌部相叠,所谓“三昧”状态。见189、205、224等窟。 (3)叉手式。两大拇指相对(或砥),余指交叉。见80、180号窟。 (4)握固式。双手相握,左右拇指抃无名指内侧根部。见176、189、205窟。 (5)抱元式。双手掌心对下腹,作抱元状。见188、207等窟。 壁画中佛像的描绘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第14窟门壁上绘的立佛像,肌体丰满,臂部耸起,具有女性美。第17窟左甬道左壁绘有佛像图,一尊大佛像的胸部、腹部、臂部和腿部都附绘着一个又一个小佛。第48窟中心柱后壁绘的立佛,足踏莲盘,袒露右臂,头罩宝盖。第69窟主室左壁绘一尊较大的托钵佛,长眉细目,小嘴高鼻,一手下垂,一手托钵,着长袍,束高髻,在项光、身光之上辐射出条条光芒;后窟左壁的一尊立佛,眉挑眼斜,细腰大臂,双手高抬于胸。第110窟窟顶两侧画有众多坐佛,坐佛于方座之上,菱形格之内,形态各异,以花树为宝盖,点点繁花簇拥于四周。第123窟右壁绘有立佛,立佛的身光里又绘有众多小立佛;左甬道左壁亦绘有一尊托钵佛,其项光中又绘有7尊小坐佛,身光里则绘有众多小立佛。第185窟两壁绘的立佛,袒右臂,赤手足,手作“转法轮印”头上有伞形宝盖。第188窟正壁绘有二尊较大立佛,身高1.5米以上。第229窟主室右壁,绘的立佛,穿通肩袈裟赤双足站于莲花上,身旁有三宝标和天雨花。第107、180、189窟还绘有千佛图,多绘,于后室四壁或前后室四壁,形象呆板,类似程式化的图案。 在壁画中,说法图和涅槃图是描绘佛的两种主要形式,用以表现佛说法和涅槃等题材。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