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莫遮》剧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534
作品名称: 《苏莫遮》剧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280.pdf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053
主题词: 戏剧文学创作

作品简介

《苏莫遮》,又译作《苏摩遮》、《苏幕遮》、《婆摩遮》、《婆罗遮》等。据疏勒人裴慧琳著《一切经音义》卷40《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卷一载:“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羂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攮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而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境异》条规说:“龟兹国,元日牛、羊、马、驼,为戏七日,观胜负,以占一年羊马减耗蕃息也。婆罗遮,并服狗头猴面,男女无昼夜歌舞。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为戏。”这里的婆罗遮显系苏摩遮之误,古代史籍中这种传抄误讹常见。《苏莫遮》剧出于龟兹,同时也流行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龟兹每年七月初举行,不分昼夜地连演7天。演出人员戴头假面具,表演野兽、鬼神、罗刹、恶鬼的各种动作;供舞蹈所用乐器有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而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在库车东北23千米昭怙厘寺遗址出土了一具圆柱体舍利盒(盛骨灰的容器),高31厘米,直径37.7厘米,十分精巧,盒盖上四个用联珠纹组成的圆状图形中绘有四个“有翼童子”,分别演奏筚篥、琵琶、竖箜篌和一个弹拨乐器,而在盒身周围则绘有一队形象十分生动的乐舞图,由21人组成,显著的特色是六个舞蹈者及两个持棍独舞人,都头戴各式假面具,身穿甲胄般的彩色舞服。有人指出假面具的形象是:“披肩方巾的英俊武士;盔冠长须的威武将军;浑脱尖帽的人面;竖耳勾鼻的鹰头和戴兜状帽子的老者。还有两个持棍独舞者可能是猴面,均拖着长尾巴,装扮成动物形象。乐手们所穿完全是龟兹世俗男子的服饰。 苏莫遮戏“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也”。舞剧从龟兹传入中原后,曾受到唐朝统治者的喜爱,《旧唐书·中宗纪》载: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已丑,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戏。 景龙三年(709)十二月乙酉,令诸司长官向醴泉坊看泼胡王乞寒戏。 在神龙二年(706)三月并州清源县尉吕元泰上书说:“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锦绣夸竞,害女工也。督敛贫弱,伤政体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何必裸形体,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焉。”可见乞寒胡戏已盛行于闾闬。中书令张说对景龙三年观胡王乞寒戏亦上疏谏止:“且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浑水投泥,失容斯甚!..愿择刍言,特罢此戏。”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十二月七日下敕禁断演此舞剧。关键在于中原人士受儒教文化影响,看不惯“裸体跳足”;而在龟兹却是原有的传统文化,不足为奇,并为人民所喜好。 苏莫遮舞东传日本后已有变化,原由群舞改为双人舞:一舞者戴假面具,著胡服、执桴、步行;答舞者则为骑士,拿着盛水皮囊,作泼水状,戴假面具的舞者,不时作避水状。可见日本的苏莫遮已经有所改变。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