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迭里烽燧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523
作品名称: 别迭里烽燧
其他名称: 粟楼烽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179.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3
主题词: 古城遗址(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又称粟楼烽,为东汉烽燧。位于乌什县城西40千米的乌(什)一别(迭里)公路边戈壁滩上,西邻别迭里河,扼通往别迭里山口的要冲。烽燧外有台阶可至顶部,上有火烧红土遗迹。烽燧呈梯形状,底部东西长12.7米,南北宽9.8米,顶部东西长7.5米,南北宽3.5米,燧体残高7.3米。烽燧为两次修筑,始建于东汉,原筑为夯土,层厚15~20厘米,夯土间夹有木头层和柴枝层。木头直径6~12厘米,层与层间距为10~15厘米。第二次修筑为唐代,在原烽燧四周用长卵石垒砌,卵石间填有小砾石和土。现被中国长城学会、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北京市邮政局监制发行的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采用。 它同县城西南5千米处都鲁乌呼尔山的八卦墩烽燧同出一源,同建一时,保存尚为完好。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