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尕哈烽燧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465
作品名称: 克孜尔尕哈烽燧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070.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3
主题词: 古城遗址(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位于库车县城西约13千米的伊西哈拉乡境内、盐水沟河谷的东侧,克孜尔尕哈千佛洞对面的公路旁。烽燧高约12米,底面边宽约6米,以树梢、木橛加土夯筑而成。由于千年的风沙侵蚀,台体已失去棱角,犹如一座古塔。台体正侧两面宽窄不等,阳面微凹,上端有数米缺口,远看如双塔合抱。烽燧北侧尚存有古建筑坍废后的堆积包,可以从此登临烽燧顶部。烽燧虽已历千年风雨,但仍显示着雄伟的气势。据考证,克孜尔尕哈烽燧为汉代所建,是新疆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汉代烽燧。关于“克孜尔尕哈”的语意,历来说法不同。一说“克孜尔尕哈”即“红嘴老鸦”之意;一说应当是“克拉喀拉罕”的意思,即“姑娘留住在那里”。以上两种说法都不准,从建筑形体来看,它并不像红嘴鸦;另一种说法是“姑娘留住在那里”,因为克孜尔尕哈烽燧是一处军事要地,一般不会有姑娘留住,即使有姑娘留住过驿站里,而此烽燧也不可能由此而得名。近年有人从语音学的角度考证,认为“尕哈”即“长拉吾勒”的音变,意为“哨卡,”整个名字的意思就是“红色的哨卡”。然而,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里作为古代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克孜尔尕哈烽燧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