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玛克沁古城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442
作品名称: 喀拉玛克沁古城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065.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3
主题词: 古城遗址(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喀拉玛克沁,又译为“蒙古城”位于阿克苏市阿音柯乡政府南偏西约4千米,东经80°08′北纬40°55′16″海拔1063,米。民国17年(1928)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曾来此进行调,查,著有《塔里木,盆地考古记》。古城面积13200平,方米。城四周地势开阔,东部地势较低,城址土呈灰白色,含盐碱,地表长有骆驼刺、琵琶柴、野麻等植物。城西120米处有一南北向古道遗址。南面50米处有几户农舍,西城墙外有宽约10米的壕沟,沟中已积水,城内已辟为农田。古城的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基宽约10~14米,顶宽2.5~5米,残高约3米。城门坐北朝南,宽约3米,城周长500米,为胶泥土堆筑。北墙已被推平,上建有农舍。西墙南北面均有马面,其中南端马面宽4米,向外伸出3米,高2.5米。北端马面宽7米,向外伸出12米。东墙中段已被近人挖开宽约7米的缺口。墙内原有文化堆积,已被新辟农田所毁。西城墙北端的暴露层中见有红色的烧土,厚约0.1~0.3米。南墙偏东段表层有厚约0.15米的红色烧土,四周仅见有表质红陶片。据黄文弼考证,该古城即元代的“浑巴升”城,元史称“浑巴升城临浑水”。浑水即阿克苏河。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