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433
作品名称: 克孜尔石窟
其他名称: 又名:“赫色尔石窟”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064.pdf
分类: 遗址
创建时间: 3~4世纪
分类号: K879.25
主题词: 石窟-美术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又名“赫色尔石窟”,是我国著名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千米处。1961年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凿在木扎特河河谷北岸的悬崖上,共有251窟,目前比较完整的有135个窟,是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大约始建于3~4世纪,盛期在6~7世纪之际,到8世纪以后始见衰退,石窟分中心柱和毗诃罗窟。中心柱窟中有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面塑立佛的大像窟;有方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也有较为规则的方形窟。“毗诃罗”又作“僧房”,多为居室加甬道式结构,室内有炕灶等生活设施。千佛洞的塑像和壁画均绘塑于支提窟内,塑像大多已毁,壁画尚保存有约1万平方米,题材主要是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技法以凹凸画法驰名中外,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与其他石窟相比,这一窟群以窟形特殊、壁画题材和艺术手法独特而著称。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