Ⅵ组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276
作品名称: Ⅵ组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308.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9.41
主题词: 壁画-美术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位于Ⅴ组的右侧,Ⅰ组的下方,岩壁的一条天然裂缝,成了它与Ⅴ组的自然分界。 这组画面的一些人物形象,由于数千年风雨的侵蚀,已不十分清晰。因此,对它们的内容,我们还未能完全辨析得清楚。 画面的中心部位,直立着一长裙女性,身高1.05米,全身涂红。人物面庞近圆,尖高帽,帽上无翎饰。宽胸细腰,明显地表现了女性的形体特征。左肩上部有两根曲扬向上的飘带。两臂平伸。两肘上举,两腿直立,左向。颈下胸前,见矩形饰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长裙下摆的左右角,都可见棍球状的男根。或上翘,或下垂,发人联想。 在整个画画中,这是唯一穿着衣服的人物。在她的上下左右,几乎都是裸体,显露男根的男性形象。 自着裙女像向左,直至岩壁裂缝处,可以见出6个完整的人物刻像及一些人头,身体则已隐没在晚期刻像下。6个完整的人物,一为女性,五个是显示勃起男根的男子,大都均朝向着裙女性。臀下或肘下,也都有棍球状的男性生殖器。其中最右边的男子,位于靠近岩壁裂缝处,他的形象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头戴尖角高帽,无翎。二是面形颧骨甚高,与其他长脸型的男像不同。这群男子,均两手上下摆动,身体躬曲,作欢舞之状。 在着裙女像的左侧,有一戴角状帽的人物,面形半露,而身体却被两个叠置一起的人头所覆盖。其右方,为一带角状帽、面圆,两手上举的人物形象,只存上身,下体不存。再往右,刻画了两个作彼此搂抱的男子形象,他们都戴角状帽,圆形面庞,颧骨甚高,彼此大腿相向,男根粗大,勃起,而且臀后也都垂挂着棍球形的生殖器。在他们之间,刻画了两个人头。左侧男子臀下,为又一男子形象。在着裙女像的右上,有两个横卧的人物,身体修长,体态秀美。居上者长96.5厘米,在下者下肢漫漶,残长约86厘米,头微微侧向女性。左臂平伸后上举,右手下曲向腰际,这组卧像,与两性同体人的刻像,应是相类相通,但更为清楚地表明了男女祖先在氏族和部落人口繁衍中的作用。在着裙女性头上稍偏左,是一对形体稍小的男性刻像,均作舞蹈姿势。男根勃起,臀下垂又一生殖器。从脚的方向看,均面向左。在这组画面中,屡现成对男性,是应予注意的现象。 互相搂抱的男性向右,可以见到比较清楚的人头六七,但躯体不清。 人头向右,可以见出一躯挺立的女像,平伸的臂上见人头。女像向右,又是几个互相叠置的人头。人头更右,为一躯女性像及两个勃起男根,颧骨显高的男性。画面至此,岩壁上有一条天然裂隙。 这组相当宏大的画面中,除上述这些依稀可以辨晰的图像外,在浓重的污渍中,还可以看到一些躯体轮廓的残部、小羊等,但终因漫漶过甚,岩面剥蚀较重,目前还难于完全准确地进一步描述、介绍(图135)。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