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头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138
作品名称: 幞头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0186.pdf
分类: 其他
分类号: K875.2
主题词: 服饰-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首服幞头在西域流行。首见库车克孜尔千佛洞34窟壁画窟顶汉族供养人形象,此窟年代大约为南北朝至隋代。供养人头戴一顶蓝色幞头。其次,见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男立俑,即头戴一顶黑色幞头。还见于打马球俑、宦官俑等头部都戴幞头。由此可见,这种首服在西域流传较广。 幞头是由幅巾、包首或燕巾演变而成,始创于周武帝。以三尺黑绢向头后幞发,故称“幞头”。有史书曰:“幞头样式变化万端,分软裹、硬裹两大类,质地以罗、绢制作巾子,缠裹头部,没有固定的外形,或结扎脑后、头顶部位,此为软角幞头;藤草或丝编成内壳,外糊罗或绢,再涂黑漆,显其挺直与棱角,称硬角幞头。”《梦溪笔谈》曰:“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引文中已充分说明幞头形式发展到了宋代已成为朝廷命官与庶民同戴的帽冠,官帽亦由此渐渐演变而成。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