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养礼佛图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101
作品名称: 供养礼佛图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0151.pdf
分类: 其他
分类号: K879.41
主题词: 供养礼佛图

作品简介

供养礼佛图原是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现收藏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馆内。 壁画色彩鲜艳,人物形态逼真,金碧辉煌,气宇轩昂。壁画中心绘出一尊佛像,为全身立像。造型厚重高大,神态庄严、静穆、安详。佛头顶盘大螺旋式发髻,面部富态白皙,细眉大眼,高鼻朱唇,两眉间施白毫,双耳方颐垂肩,胸部半裸,胸前露出火珠印。 衣着为佛教衣装。内着僧祗支,外披红色袈裟。整体衣纹密褶呈波状,双手施说法印。衣纹褶皱的曲线表现了衣饰轻柔的质地,也表示手执轻微的动态,手臂、手指的适度摆动形成了律动、柔和的人体轮廓。 僧祗支与红色袈裟,兴起于北魏与隋,唐代仍有承袭。佛身挂一条花珠链从身后绕肩、肘部再垂下。佛像足穿草凉鞋,踏着两朵盛开的莲花于小舟上,舟下有河水。 佛身后有圆形头光与背光,光芒四射,耀人眼目。光环细密华丽,外层有宝珠与放射状齿纹,内层有圆形小花纹,中心层显现红色火焰纹。层层环套,温润透光,气度不凡。佛像左右两侧绘出菩萨、比丘、供养人等形象,表现虔诚礼佛供养状。 立佛上端有垂帐,帐下有名榜,大意是:当本商主看见天宫具力神驾临中时,随时将这尊神渡往河的对岸①。 供养礼佛图壁画造型融本地区特色与印度佛教文化于一体,尤以冠服饰最具特色,不仅线条流畅,且跃动着古老文化的脉搏,蕴藏着一种崇高的理想境界。石窟壁画佛装却同中有异,有内着僧祗支系无袖,只束一窄带挎在左肩;也有佛像内着僧祗支,结腰带,外披僧衣,偏护右肩,手做说法印,结跏趺坐在仰莲中。 红色袈裟为高等僧衣,为高僧或长老穿着。据史书记载:“袈裟一名无垢衣,又名忍铠,又名覆膊,又名掩衣,谓覆左膊而掩右掖也。”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