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王侯家族群像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唯一号: 320935020210000096
作品名称: 回鹘王侯家族群像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0146.pdf
分类: 其他
分类号: K879.41
主题词: 壁画-美术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诸王侯群像衣冠服饰新颖别致,款式多样,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又是一种符号,还具有回鹘服饰的审美意蕴。 回鹘王侯家族群像原为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现为德国柏林印度博物馆收藏。此壁画场面宏伟,人物众多,分上下两排共16人。王侯家族绘像的人物造型、冠帽、衣饰等各具特色。 面型、发式 面部丰润,五官端正,肤色白皙,均留有八字胡须,少数蓄络腮胡。发式大都束发梳辫垂于肩后,少数发式前额中分,梳辫垂于肩后或前额梳刘海,或垂辫于胸前。辫发是回鹘王室主要的发式特征。 冠饰 冠饰是首服。用以表示身份、礼仪。 前排8身王侯像,均戴金片刻饰纹样的尖顶形仿波斯帽冠,束系红丝带于颈部。下列8身王侯帽冠不尽相同:有4位王侯头戴三尖无缘高冠,类似佛教三叉僧标,高高竖立于帽冠中心,既显威严又有一种神秘感;另有4位王侯头戴直立式团扇形帽冠,都束系红丝带于颈部。上述不同样式的帽冠是西域回鹘贵族以自身冠式为基础,融合东西方冠式为一体,创造出适宜贵族身份的冠帽形式,此壁画中的三种类型冠饰,是回鹘王室贵族的身份标记。 衣饰 16位王侯贵族都身着锦袍,即以锦质做面的长衣。形式是袍长及脚面,圆领、窄袖,衣为偏襟。锦面色彩各异,都在偏襟、袖口、双臂上部与袍服底边镶饰各种纹样,如卷草叶纹、绳纹、小方格纹等装饰带缀饰于锦袍各主要位置。装饰带是一种古老的衣饰装饰艺术,早在原始社会初民们即用烁石、石珠装饰自己,是一种较原始的审美形态。 衣饰质地的优良与镶饰装饰带的巧妙变化,构成衣饰整体华贵、高雅,蕴含宗教文化、外域文化、地方特色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富有独特韵味的衣饰文化。这就意味着一种崭新的创造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的变化与审美价值。 腰带 腰带是服饰的组成部分,束系腰带在西域游牧民族中尤为兴盛。腰带不仅便于骑马奔驰,且方便佩挂实用物件,即将革带下附若干小环,以便悬挂物件。此壁画所绘回鹘王侯家族群像都腰系革带,带间垂缀各色装饰带,并佩绢带与小方形算囊。在壁画上方都有回鹘文名榜,说明他们是王侯身份。 衣冠服饰作为生活的必需品有其实用价值,从服饰款式、色彩与纹饰来看,反映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个性。原因是其本身蕴含一种独特的精神内涵,直接反映出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回鹘人的审美观念与习俗。从中可以窥见回鹘贵族衣冠的豪华侈丽,与一般居民有着明显的差异。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