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舞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421
专题名称: 霓裳羽衣舞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264.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霓裳羽衣》(以下简称《霓裳》)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追溯它的渊源,我们会发现,《霓裳》与西域乐舞艺术,特别是龟兹乐舞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霓裳》已经散失1000多年了,但这个美妙的名字,至今还经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产生了不少传闻佳话。 郑隅在《津阳门》诗注中说:“道人叶法善引唐明皇入月宫,闻仙乐,及上归,但记其半,遂于笛中写之。会西凉府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序,用杨敬述进为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曲。”还有人说,玄宗游三乡绎,望女儿山时,产生了去月宫的幻想,回来后便把当时幻想写成乐章。故刘禹锡诗云:“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乐府诗《婆罗门》诗序亦云:“商调曲,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天宝十三年(745)改为《霓裳羽衣》。”南宋王灼的《碧鸡漫志》也说:“西凉创,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从中可以看到,就连“霓裳”的名称都是唐玄宗钦定的。 《霓裳》最后完成于唐玄宗。唐玄宗曾把他望女儿山对月宫产生的幻想先写成了散序乐章,在还未完成这个作品时,正好西凉总督、音乐家杨敬述来献《婆罗门》曲,他发现此曲与自己的音乐构思有许多吻合之处,于是便吸收《婆罗门》的音乐素材,对它进行加工改编,并改名为《霓裳羽衣曲》。 古人记载中,多处提到了《霓裳》(或它的前身《婆罗门》)与西域龟兹有密切联系。 龟兹乐的形成和发展,在国外受到了印度、波斯乃至美索不达米亚、埃及音乐文化影响,在国内受到了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古代新疆各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和创造精神,光彩夺目的龟兹音乐仍然是不可能出现的。 龟兹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又是佛教中心地,是唐代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原的、印度的、阿拉伯诸国的艺术波纹都交织在这里,浸润着这里灿烂的文化艺术,形成闻名于世的“龟兹乐”。它对印度和中亚各地传来的文化艺术进行了改革、充实,给予它新的成分和营养。史书上记载的佛曲《婆罗门》,自然也在这里进行了加工和提高,再被传入凉州和中原,这时,它已经不是单纯的印度佛教乐曲,而是集西域音乐艺术的大成了。 任半塘的《唐戏弄》记载道:“婆罗门舞,衣紫绯色,执锡钚杖。唐大和初,有康乃、火禾稼、米万槌,后有李百媚、曹触新、石宝山皆善弄婆罗门者。后改为《霓裳羽衣》矣。”此段将《婆罗门》舞的装束、衣饰作了说明。“绯袍锡杖”并非单纯是印度歌舞的服饰,而是西域佛教僧人的戏装。同时,上述善舞《婆罗门》的人,皆是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可见,《婆罗门》曲与西域音乐有着极密切的联系。 宋人江少虞在《宋朝事实类苑》中论述《霓裳》的来历说:“余赏观唐人西域记云:‘龟兹国王与臣庶知乐者,于大山间听风水之声,均节成时,后番入中国,如伊州、凉州、甘州,皆自龟兹至也’。则知霓裳亦来自西域云”。 宋高僧传卷三《唐龟兹国莲花寺莲花精进传》云:“安西(龟兹)境内有前践山,山下有伽蓝。其水滴溜成音可爱,彼人每岁一时采缀其声以成曲调”。 从两则史料记载,可以使我们想象《霓裳》最早的出处与产生:龟兹国朝野上下,人人善歌舞。在著名的前践山下,伽蓝泉边,山间流泉,滴水成音,微风相伴,形成优美的音乐旋律。龟兹乐师们采集了这大自然的音乐素材,创造了动听的“霓裳”一类乐曲。因此,唐代诗人王建在《霓裳词》中有“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之句。至今,拜城克孜尔石窟还有一处“千滴泉”,仍流传着这个古老美丽的传说。因此,古人做出“霓裳来自西域”的推断,不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霓裳》(或它的前身《婆罗门》曲)又如何传入中原呢? 公元383年,北朝前秦大将吕光奉苻坚之命西征,西域各国归附者达30多国。翌年,他班师东归时,带回大批龟兹歌舞艺人,龟兹乐第一次大规模输入中原。吕光统治西凉时,将龟兹乐加以改编,起名《秦汉伎》,后来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又把这些乐曲和西凉地区的音乐相融合为独具特色的《西凉乐》。西凉乐熔西域风格和中原特色为一炉。《婆罗门》曲就是沿着这条路线传入西凉,并在继续发展和演变。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将这支乐曲献给了唐玄宗。因此史书上说,《霓裳》是由吕光将龟兹乐队迁入中原后,“变龟兹声为之”。 《霓裳》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大型歌舞作品,全曲共12段,分散序、中序、曲破3部分。前6段是散序,自由散板,由一件件乐器次第加入演奏,不舞不歌,纯系乐器演奏。到了“中序”开始入拍,乐队齐奏,歌声悠扬,演员依着节拍旋转起舞,是多段慢板抒情,轻盈如雪花,在空中回旋,风姿似仙女下凡。到了第三部分“曲破”,乐曲进入热烈的高潮,繁音急节,声调铿铮,表演者随着音乐跳起了激情的舞蹈。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最后管弦乐同时终止在一个延长音上。这样的结构和特色,在今天的新疆民族舞蹈中,我们是仍然可以看到的。 诗人白居易曾看到过宫廷演出《霓裳》的盛况,他所写的长诗《霓裳羽衣歌》对《霓裳》的舞姿作了比较详尽的描述: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钭曳裙时云欲生。 烟娥敛略不胜态,凤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这段描写把《霓裳》所表现的情景与极为出色的舞姿完全形容出来了。白居易写此诗时已距杨贵妃舞霓裳50多年,这说明《霓裳》至中唐仍是唐代宫廷舞蹈中极负盛名的保留节目。 《霓裳》演出形式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它最初可能是独舞,最有名的舞者是杨贵妃。唐玄宗称赞说:“看了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才知道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地。”杨玉环的侍女张云容也善此舞,有一次,张云容舞“霓裳”于绣岭宫,杨贵妃一时高兴,提笔赠之以诗曰:“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塘初拂水。”这首绝句将一个仪态万端、舞技卓绝的少女形象,勾绘得淋漓尽致。元和年间(806~820)白居易在宫中看到的《霓裳》,也就是《霓裳羽衣歌》中所描写的,则是双人舞,白居易对此舞是很熟悉的,他在苏州的时候,还将《霓裳》教给歌妓李娟、张态二人,更说明这是双人舞。后来还有群舞,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曾用15岁以下少年舞者300人舞《霓裳》。唐宣宗时(847~859)也曾用几百宫女组成大型舞队演《霓裳》。这些大规模的宫廷群舞往往是讲究排场,摆摆队形,艺术技巧比不上单、双人舞。 古人之所以取名《霓裳羽衣》,是因为它与舞蹈的服饰有关。舞者上衣缀满了羽毛,所以叫“羽衣”下面是彩虹般闪光的花纹或月白色的裙了,所以叫“霓裳”。霓裳羽衣舞的衣衫色彩艳,丽,质地柔薄,犹如彩霞霓虹,跳舞的姑娘们手执幡节,头上身上戴满了璎珞珠玉,缀饰了羽毛,而舞蹈的轻盈优美,使后人真难以想象。 这种舞时身穿羽衣,手执幡节的舞蹈,中原以前不曾见到,然而在印度和西域的佛教艺术中却可寻到穿这种服饰的舞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霓裳》与西域艺术的渊源关系。 1906年末,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若羌东北约25千米左右,发现了磨朗遗址,并发现了七尊有翼神舞人的残壁画。在新疆克孜尔、库木吐拉等早期石窟壁画中亦绘着有翼的舞人。这些美丽少女身着彩色羽毛的双翼,颇与《霓裳》的服饰相似。 另外,据日本流传的《唐舞绘》记载,源于印度的《迦陵频舞》的舞者上身穿羽衣作展翅状,伴奏的乐器有大鼓、铜钹、细腰鼓、楷鼓、曲颈琵琶、排箫、横笛、筚篥等乐器,与龟兹乐的乐队相似。 唐代中原虽然没有流传下来迦陵频舞,但是《霓裳》或者就是由这种舞蹈而加以改造的。王谠的《唐语林》说:“每赐宴前必制新曲。其曲有霓裳者,率皆执幡节,披羽服,飘然有翔云飞鹤之势。”曲终的时候,羽衣要收敛,歌声要引长,所以白居易诗中说:“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足以证明霓裳羽衣舞的衣饰,与迦陵频舞的装束相同。伴舞的人执幡节,也与迦陵频舞的伴舞人手持的幡节相同。它的创作渊源,一定与佛教中所提到的迦陵频舞有关系,这就无怪在莫高窟中和磨朗遗址中有这种舞蹈了。 《霓裳》源于西域,经历了龟兹—西凉—长安三个阶段,最后由唐玄宗加工,成为唐代著名的乐舞。它包含有中原的、西域的和印度的音乐艺术成分,是各民族乐舞艺术的集大成者。 《霓裳》最初只流行于宫廷当中,后来由于“安史之乱”,梨园弟子失散,《霓裳》在民间流传已经不是最初的样子,而是经过修改与仿制。唐开成中(836~840),西域于阗(今和田)音乐家尉迟璋是著名的吹笙能手,又是一位歌唱家,他曾研究记制过霓裳曲。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时代,据说得到了《霓裳》的残谱,经过乐工的加工补充,可能已不是原来的面貌。以后,此曲逐渐失传了。宋人江少虞曾在蒲中逍遥楼的楣上发现了唐人刻的霓裳曲,然而是梵字谱,人们都不认识。南宋著名音乐家、词人姜夔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在湖南得到了商调霓裳18段,有谱无词,但散序部分只有两段,与白居易所说的散序6段还差4段,姜夔后来便根据这个曲谱填了词,取名《霓裳中序第一》。这首佳曲一直流传到现今。但与最初的《霓裳》相比较,由于没有音响资料考证,已无法辨认是真是假了。然而我们还能从古人的文字记载的描写中去了解这部光辉的艺术作品。现代舞剧《丝路花雨》中有一组女子集体舞——霓裳羽衣舞,使1000多年前的优美的宫廷乐舞成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值得庆贺的事。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