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木虱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阿克苏地区果树主要病虫草害原色图谱》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221
专题名称: 梨木虱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16/001
起始页: 0032.pdf
专题类型: 动物

专题描述

学名 psyllachnensisi yanget Li 分类地位 同翅目 Homoptera木虱科 Psyllidae 形态特征 冬型成虫体长约5m,深灰色至黑褐色;夏型成虫长约4m,黄绿色;中胸背板有4条红黄色或黄色纵纹;翅长椭圆形,翅脉淡黄褐色。卵长约0.3mm,初产时黄白色,近孵化桔黄色;卵圆形,一端尖细并延伸成长丝状,另一端钝,其下方具一刺状突。若虫体型似成虫,周缘具刺状突起,初孵时淡黄色,复眼红色, 3龄后体背褐色,具红、绿相间的斑纹,翅芽显著。 发生规律 梨木虱在我区1年发生4代,以冬型成虫在落叶层、土缝、杂草、及树皮下、枝干裂缝中、翘皮下越冬。翌年,2月中旬当平均气温0℃时越冬成虫出蛰活动,3月初当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时,成虫大量出蛰,开始在枝条上交配产卵,2月28日有卵芽孢率14.47%,百个芽孢卵量23.68粒。3月5日越冬代成虫全部出蛰,3月上中旬是越冬代成虫防治的最好时期。3月28日孵出若虫,4月1日孵化率为3%,初孵出的若虫开始爬向花蕾基部和叶柄处危害;4月12日孵化率达21%,进入孵化始盛期,4月中下旬为若虫高峰期,以后则为成虫、若虫、卵混合发生,5月2日出现若虫分泌物。全年大约有3个高峰期,6月上旬是若虫猖獗为害期。梨木虱越冬成虫出蛰时间长达 1个月左右,高峰期不突出。但产卵期集中在花芽开放至花序分离期。 据调查研究,第1代卵多产于短果枝叶痕处及化芽鳞片上,卵呈线状排列。梨花开放时,卵开始孵化,初孵化的若虫聚集于花蕾基部及叶柄基部为害,展叶后逐渐转移到叶片正面或背面为害。其他各代卵则多产于叶正面中脉凹沟及叶缘锯齿内。第1代卵孵化在盛花期至落花期。第 1代若虫羽化期 1个多月。从2代若虫进入世代重叠期。1-5龄若虫在叶片正反面和叶柄基部取食,已形成有蜜露包围的现象。成、若虫刺吸芽、嫩梢和叶片的汁液,受害叶片出现褐色枯斑,严重时变黑褐色脱落。若虫分泌粘液,诱发煤污病,并使叶片粘贴在一起,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降低产量。 危害寄主 主要为害梨。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冬季刮除枝干粗翘皮,清除落叶杂草,集中烧毁,可消灭部分越冬成虫。 2.药剂防治 在越冬成虫出蛰及各代卵盛期,可用10%吡虫啉4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5%顺式氰戊菊酯(来福灵)35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连喷1-2次。

知识出处

阿克苏地区果树主要病虫草害原色图谱

《阿克苏地区果树主要病虫草害原色图谱》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地果业病虫草害发生实际及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地区范围内林果业生产中主要、常见、多发的病虫草害种类,既有识别知识也有防治要点,侧重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简单易懂便于掌握,旨在提高基层植保人员和广大果农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控能力,促进和保障地区林果业健康持续发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