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唯一号: 320930020210000861
人物姓名: 鸠摩罗什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4/001
起始页: 0107.pdf
亲属: 鸠摩达多;鸠摩罗炎

传略

鸠摩罗什,祖籍天竺(今印度),系出婆罗门种姓。其祖父鸠摩达多,世为国相,名重印度。父亲为鸠摩罗炎,聪颖练达,本可袭位国相,但他不愿随波逐流,便辞家当和尚。《晋书·鸠摩罗什传》称:“国破,远投龟兹。”可知罗什父亲是不得已才东渡葱岭,来到中国的龟兹的。龟兹王早闻其在佛教界的声名,即恭迎郊外,并聘为国师。那时龟兹王妹“才悟明敏”,虽有不少求婚的人,惟见鸠摩罗炎,“心欲当之,王乃逼以妻焉”。可见罗什家世非同一般。婚后,“罗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约于公元344年鸠摩罗什出生。 按鸠摩罗什,意为“童寿”7岁出家,因当时龟兹流行小乘佛教,罗什所学也是小,乘,但聪颖异常,从师口诵日得千偈,三万二千言。9岁随母同去北印度罽宾。当时罽宾流行小乘的一切有部学说,即在盘头达多处习《杂藏》、《中阿含》、《长阿含》,学习进步很快,还屡挫外道,颇为罽宾王赏识,得到“外国之上供”的对待,破例日供鹅腊一口,粳稻、麦面各三升,酥油六升,比为高僧。另还专派高僧五人、沙弥十人前往罗什挂锡的寺院,执弟子之礼,为其服务。在这一段时间里,罗什所学全为小乘学说。 12岁时,罗什随其母返回龟兹途中,于沙勒(即疏勒)停住时,遇到大乘名师、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听到苏摩在隔壁房间读大乘经,什么听到空啊,不可得啊,很是惊异,觉得这与自己所学的有部阿毗昙不同,于是就过去请教,与他辩论,结果接受了苏摩的观点,学习《中论》、《十二门论》等大乘性空经论,从而皈依了“方等”,遂由小乘杂学转向大乘中观派。并急切地说服了自己的老师盘头达多,也信服了大乘学说。便产生了师徒互拜“和尚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小乘师”的佳话。罗什回龟兹后,广说方等诸经,年20受戒,更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 鸠摩罗什回龟兹后,住王新寺,诵读大乘经论,宣传大乘教义,一时声名鹊起,“西域诸国咸服罗什神俊,每至讲说,诸王皆长跪坐侧,令罗什践而登焉”。随着西域与中土交往的频繁,罗什声誉也传入了中原。当时名僧道安力劝前秦王苻坚派人迎取罗什入中土,于是苻坚即派大将吕光征西域,嘱其破龟兹得罗什后,立即驿送长安。吕光于384年攻陷龟兹,得罗什后,带返凉州,因吕光父子不弘扬佛教,鸠摩罗什只能“蕴其深解,无所宣化”。在羁留凉州17年时间里,只好以阴阳之术等为吕氏父子充当军政咨询。 后秦姚兴提倡儒学和佛学,多方招徕人才,在长安集中了许多学者。公元401年,后秦姚兴遣姚硕德西伐凉州,击破吕隆,始以国师之礼,迎罗什入长安,住入西明阁及逍遥园,那时他已58岁了。姚兴为罗什组织了庞大的译经集团和讲经活动,《高僧传·鸠摩罗什传》说:“兴少(达)崇三宝,锐志讲集。什既至止,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于是兴使沙门僧契、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余入咨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执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校。”由是四方义学沙门慕名而至,汇集长安的僧尼达5000余人,表明佛教译经事业已成为后秦的一项重要宗教文化事业。 罗什于弘始三年(401年)到长安后开始译经,到弘始十五年(413年)去世的十余年时间内,与佛僧共译大小乘经、律、论74部384卷,现存39部313卷,其中以重译、新译的大乘教经典为多。罗什的佛典译本,不仅做到“简洁明了”、“辞理兼备”,而且能做到根据不同经典使译本各具特色,这非同一般造诣者可做到。所以鸠摩罗什是中国史上一位伟大的佛经翻译家。而他留下的自己的著作虽仅与高僧慧远书信往来探讨问题而成的《大乘大义章》及为姚兴著《实相论》二卷,但也能给中国思想史带来崭新的“空”的思想,第一次划清了佛教(大乘)与玄学之间的“楚河”、“汉界”,对中土思想形成了深刻的挑战。

知识出处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阿克苏史话 /《丝路龟兹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阿克苏地区的历史地名、地质演变及资源特点、龟兹的原始社会、忠诚的龟兹王丞德、延绵千年的龟兹诸王等。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历史上是西域古龟兹、姑墨国所在地,也是联结人类发祥地印度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中国中原,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军事、贸易中心区。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阿克苏特有的古代西域宗教、文化、民俗、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历史积淀,也使这块神秘美丽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情系魂萦的一片热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