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红山肩鳍类内脏化石的发现及其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040
颗粒名称: 新疆红山肩鳍类内脏化石的发现及其研究
分类号: K901.6
页数: 11
页码: 128-138
摘要: 肩鳍类化石发现后,以肩鳍类内脏化石命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的研究。从肩鳍类化石内发现的内脏器官:肺、心脏、胃、胰腺,与现代两栖类内脏器官:肺、心脏、胃、胰腺等作了对比论证,从中找出肩鳍类内脏器官与现代两栖类内脏器官在形态、构造、功能、生理生态上的差异性,并根据内脏化石的研究,从生理上了解肩鳍类三大系统的特征,并对其生理结构进行了系统复原。肩鳍类内脏化石,是多年化石采集发掘工作中幸获的唯一一例。动物的软件,如内脏不容易形成化石,往往被忽略,这就有可能造成古生物学分类上的失真。从化石上观察,肩鳍类胃的形态及胃的构造,在演化上已经十分先进。
关键词: 新疆 红山肩鳍类 内脏化石 发现研究

内容

肩鳍类化石发现后,以肩鳍类内脏化石命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的研究。从肩鳍类化石内发现的内脏器官:肺、心脏、胃、胰腺,与现代两栖类内脏器官:肺、心脏、胃、胰腺等作了对比论证,从中找出肩鳍类内脏器官与现代两栖类内脏器官在形态、构造、功能、生理生态上的差异性,并根据内脏化石的研究,从生理上了解肩鳍类三大系统的特征,并对其生理结构进行了系统复原。
  肩鳍类内脏化石,是多年化石采集发掘工作中幸获的唯一一例。通常生物分类学家一直是以动物硬件骨骼化石为分类依据的,因为骨骼容易形成化石。动物的软件,如内脏不容易形成化石,往往被忽略,这就有可能造成古生物学分类上的失真。
  肩鳍类内脏化石的发现和研究,仍然重证据,即重视动物硬件一一骨骼化石,也重视动物软件一一内脏化石的研究。肩鳍类软件的内脏化石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尤其珍贵。肩鳍类内脏化石的发现,对具有两栖类骨骼特征的肩鳍类,通过内脏化石的研究,获得了它已经具有向爬行类演化的证据。
  一、红山肩鳍类内脏化石的发现
  肩鳍类内脏化石发现于1983年,出土于新疆红山区二叠纪灰色粉砂质页岩、红色粉砂质页岩地层,根据化石压模的大小,推测为一较大的幼体。将粉砂质页岩劈开,发现岩石两半,一面凸起,一面凹下。凸起的一面大,凹下的一面小,凸起的部分呈灰色结核状,周围呈灰红色。用地质放大镜看,凸起部分的下部有脊椎痕迹,但头尾不全,两侧有较宽的肋骨痕迹,明显区别于鱼类;同时化石出土地点又是红山两栖类化石的密集区,因此断定为两栖动物 ——“蛙鲵”的内脏化石。两栖动物如此完整的内脏化石的发现,实属罕见,见图 7-29。
  二、肩鳍类内脏化石的描述
  根据光学处理放大图像,肩鳍类内脏化石放大图见图7­30、图7­31,其内脏明显分为两腔,即胸腔和腹腔,最前部无头,只有3根较短的胸肋。
  (一)胸腔部
  通过图7­30、图7­31对比,胸腔的位置由心脏、肺、(肝)组成,心脏呈圆钝角三角形,紧靠心脏的泡状组织,可能是它的肺叶。心脏右侧有一较大块体,呈花瓣状,是不是(肝)脾脏?这个组织构造形态很特殊。从肩鳍类内脏图7­30、图7­31看胸腔内的脏器,并作两图的对比,就可以发现其心脏的全部状况。在肩鳍类内脏图7­31中,心脏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非常清楚,心脏的形态为钝角三角形,图7­30肺脏右下角心脏位置为空腔,图731胸腔部位,干瘪的心脏断面清晰可见,因受地层的压力是否有变形,化石上不很清楚也不好辨认。值得注意的是,心脏中轴部位清楚的有一个类似于室间隔的组织,它的出现,为肩鳍类心脏的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因为这一心脏内部组织,只有具备两心室的动物才有,两栖类动物心脏内部没有室间隔组织,其心脏是两心房一心室。根据化石分析,肩鳍类心脏室间隔,没有哺乳类心脏室间隔那么厚,而是薄薄的一层膈膜,从化石上看好像不完全封闭,发育不全,实际上属有室膈膜的一心室两心房的爬行类心脏,这种心脏构造仍然区别于两栖类,也不同于鸟类心脏(见心脏演化图7­35)。通过图7­30、图7­31对肩鳍类胸腔脏器的自身对比,除其中肝脏在化石上不十分清楚外,其肺脏外部形态及组织结构隐约可见。心脏外部形态及内部组织结构,通过化石图像对比,有了一个较清楚的了解。说明肩鳍类已经有了较先进的呼吸系统及先进的循环系统。
  (二)腹腔部
  通过图7­30、图7­31对比,腹腔部主要是由胃、小肠、大肠(与泄殖腔合一)及其他消化附件等脏器组成。胃为腹腔内消化系统的核心。从化石上观察肩鳍类胃的形状,非常完整清晰,由于页岩岩石的劈开,在图7­30和图7­31上均有压模痕迹,同时露出了胃的纵剖面。食管保持原状,贲门部位纵切开至幽门位置,幽门至十二指肠位置保持肠管原状。纵剖的胃腔内,在图7­30、图7­31中均可看到消化残留的鱼骨鱼刺。小鱼的椎骨整体保留胃中,证明鱼类是它食物链终端的主体营养级,同时证明其猎食方式是吞咽。从食管到十二指肠自图7­30、图7­31对比,胃的形状一致,有胃底但不及高等动物的胃底大,胃大弯清楚,胃小弯开扩稍有向上鼓起。从化石上观察,肩鳍类胃的形态及胃的构造,在演化上已经十分先进。它与两栖类大不相同,两栖类的胃,其形态与构造均极其简单,只是呈口袋状。从肩鳍类内脏化石上观察到的胃形态及胃构造证明,肩鳍类的演化很可能已经进入爬行类了。肩鳍类的内脏化石图(图7­30、图7­31)对照自身脏器,还可以观察到胃的下部脏器组织,如小肠、胰腺等。从化石上观察小肠好像很短,从图7­30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胃下部有扭曲在一起的肠管,从图7­30中可看到胰腺。在腹腔胃的下部位置有一树枝状导管,可能是胰管,该管在右下分叉处,类似葡萄串的组织可能就是胰腺。它与高等动物的胰腺组织不同。根据上述化石判读,自有生物演化以来,从原始古脊椎动物到现代脊椎动物,它们的心脏、肺脏及胃等三大核心脏器,都随着进化在不断提高各自的生理功能;并且靠其提高的功能,维持其生命并延续其种群的遗传,在遗传过程中不断产生、演化、发展、灭绝,乃至再发展,再灭绝。无论演化过程如何变化,它们的生命过程,总是要靠生物自身的系统来维持。
  肩鳍类内脏化石的判读说明,它和其他古生物及现代生物一样,都是靠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等维持其生命过程的。
  三、肩鳍类肺及其呼吸系统
  根据肩鳍类内脏化石的判读分析,肩鳍类和原始两栖类及现代哺乳类一样,都有各自的呼吸器官一一肺,可以看出肺这一器官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阶段。如果追溯其起源,可能早在水生原始脊椎动物、鱼类时代就开始了。鱼类主沉浮的鳔,可能是最早的阶段,接着肺鱼的出现,而后两栖类的出现,一直到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从对肩鳍类化石中肺脏器官的观察,可能真正肺脏器官演化较完善,并且与现代动物较接近,是从爬行类开始的。由两栖类向爬行类演化临界态肺器官,肩鳍类可能应是唯一典型的例证。为了进一步认识肺脏器官的演化,这里对肺脏不同阶段、不同动物类型的肺脏器官加以对照。
  (一)鳔
  肺脏器官的演化,最早要从鱼类的鱼鳔谈起。
  硬骨鱼的鱼鳔可分两类:即通鳔和锁鳔,锁分前室和后室。硬骨鱼类各种鳔型,如图7­32,鱼鳔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鱼体的比重及其在水中的上下沉浮,也有呼吸作用,它和肺是同源器官,列于呼吸系统。肺鱼所谓的肺,就是有呼吸作用的较复杂的鳔,鳔壁为海绵状,在演化上较之鱼类稍微先进。
  (二)肺
  作为正式呼吸器官的早期肺,是从两栖类开始,它的组织构造还不够完善,但已经可以起到呼吸作用了。肺是陆生脊椎动物的主要呼吸器图7­32硬骨鱼类各种鳔型官,四足类以上多用肺呼吸,与两栖类至哺乳类的肺构造的简繁相差很大,但基本构造完全一致。其生理上的基本功能,都是气体由口或外鼻孔经口腔或鼻腔,然后通过喉头而连于气管、支气管等,最后终于肺泡,肺泡即气体交换所在。为了与肩鳍类化石中的肺作对照,先将两栖类的各种肺型列举如下,见图 7-33。
  A.泥狗:其肺的内壁光滑而无肺泡,所以仅为原始肺。
  B.有尾两栖类:其肺形同泥狗,但其内壁的上部,亦分若干间隔,间隔内已有泡。
  C.蛙类:其肺则逐渐趋向分化,其内壁分为若干间隔,每一间隔内密布肺泡,藉以扩展呼吸面积,并初具肺的雏形。
  (三)肩鳍类内脏化石中的肺
  从化石上看,呈泡体囊状形,轮廓不甚清楚,但泡体结构明显,肩鳍类肺从形态上已经脱离了两栖类原始早期肺的状态,已有了类似现代哺乳类的肺叶形态。根据化石图像分析,肩鳍类的肺还不及高等哺乳类海绵状的肺复杂。肩鳍类肺泡的泡体空隙较大,这些较大的间隔内,其中肺泡的分布,要比原始两栖类间隔内的肺泡多得多。这是肩鳍类区别于两栖类,可能已经演化为爬行类的一个重要证据,见图 7-32至图 7-34。
  四、肩鳍类心脏及其循环系统
  心脏是动物推动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根据肩鳍类内脏化石的分析,并与鱼类、两栖类直至哺乳类的心脏对比,动物越是高等,其心脏构造越是复杂,如鱼类心脏只是一心室一心房,到两栖类,其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高等的哺乳类则是两心房两心室。动物越是高等,其心脏构造越是完善,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就越强,如鸟类与哺乳类的心脏,完全分隔为二心室二心房,使血液循环中含氧的血液与缺氧的血液绝无混淆的可能。
  循环系统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养料、激素、抗毒素等于身体各部,也将身体各部代谢作用所产生的废物运送至一定的器官,以便排出体外;并消灭有害的细菌或原虫,调节体温,平衡水分及其他身体所需要的物质。因此,心脏是动物内脏中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早期古鱼类心脏可为脊椎动物最原始心脏,按肩鳍类内脏化石中心脏分析,肩鳍类心脏可能比古鱼类、四足两栖类都要进步。特别是与两栖类的对比,为进一步认识两栖类向爬行类的演化,将提供重要的依据。两栖类心脏的形态、构造与肩鳍类图示比较如下:
  两栖类蛙的心脏比鱼类要进步,它已具备两心耳、两心房、一心室。两个心房比一个心房,在推动血液循环功能中比鱼类要强,这在演化上是一大进步。从肩鳍类内脏化石中心脏的分析说明,动物心脏的演化,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如同动物类群及其个体和它们自身内部的器官一样,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将其生物演化的内涵不断地向前推进。如肩鳍类内脏化石中的心脏与两栖类比较,又有一个很大的进步,那就是室间隔的出现,将两栖类时期的大心室一分为二。从化石图像上看,这个室间隔可能是很薄的心脏构造组织,也可能还是很不完善的室间膈膜,见图7­31、图7­34。室间膈膜的出现,证实了动物心室演化中由一心室向两心室演化的初级阶段,以及两栖类向爬行类演化过程中,心脏组织构造处于演化临界态的特征。其预示着肩鳍类已进入到爬心脏的形态与两栖类相比,已有很大变化,行类另一高级分类阶元的可能。
  人类和其他哺乳类的高等动物心脏与爬行类相比,则大不相同。人类与其他哺乳类的心脏,是二心室、二心房,特别显著的是,二心室之间室间隔的肌部特别发育,其厚度增大了好多,它可以严格地隔离静脉血液和动脉血液。肩鳍类的室间膈膜可能还做不到这一点(见图7­35中的人类心脏室间隔图)。
  五、消化系统的探讨
  (一)胃及其消化系统
  食管与小肠间的消化道为胃,大部分为囊状,前端与食管相接于贲门,后端与小肠相接于幽门。胃是动物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
  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肩鳍类内脏化石中,主要部分胃及肠和胰腺都是十分清晰的,这就与其他动物胃及消化系统的对比提供了条件。
  根据资料,不同种类的动物胃的形态、构造、功能等各不相同,胃的大小随动物年龄的不同,动物种类的不同各有区别。胃的形态、构造、功能,通过对比可以区别它们在分类上的差异性。肩鳍类胃的形态、构造、功能与其他动物相对比,如:与鲈鱼的消化道、胃的形态构造,鲛类胃的形态构造,两栖类有尾目 ——蝾螈胃的形态构造等,见图 7-36。
  从胃的形态和构造对比中可以看出,鲈鱼、鲛类、蝾螈的胃形态构造均较接近。其中鲈鱼幽门端于胃囊靠上的位置,并有3个幽门盲囊,鲛类与蝾螈则无。
  肩鳍类化石中的胃,与其上述动物则大不相同。如肩鳍类内脏图 7-30、图7-31化石中的胃形态及其构造,见图 7-37。
  从肩鳍类内脏化石上清楚地看到:肩鳍类的胃从形态、构造的演化上,已经明显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分清食管、贲门端、胃底、胃大弯、胃小弯(开扩)、幽门端,它与高等哺乳类胃的形态、胃的构造非常接近,且非常相似。肩鳍类的胃形态、胃构造比鲛类及两栖类有尾目蝾螈的胃要进步得多。如果以胃的形态构造作为分类的依据,那么肩鳍类起码不再是两栖类了,很可能是一种爬行类的象征。尽管如此,动物演化进入到高等阶段,其胃的形态构造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鸟类及哺乳类中的食草动物反刍类的胃,在胃的形态、胃的构造上极其特殊,见图 7-38。
  鸡和其他鸟类一般只有嗦囊及砂囊之间的前胃,呈小袋状,其胃的形态和构造与其他四足类截然不同。牛及其他食草的反刍类,有4个胃,即瘤胃、网胃、重瓣胃、皱胃,与其他高等哺乳类的胃形态、构造也不相同。但肩鳍类胃的形态构造,与其他高等哺乳类相比较,其构造十分近似于有些哺乳类的胃及人的胃,从化石上可明显地分清:食管、胃底、贲门端、幽门端,开扩的胃小弯等部位。但肩鳍类的胃体形态与高等哺乳类还有明显的差异,如肩鳍类胃小弯开扩平直稍上拱,胃底下垂,幽门端上翘,横卧腹腔,见图 7-39。
  通过肩鳍类胃的大弯与小弯和人类胃的大弯与小弯的对比,不难看出肩鳍类已经很先进了。要知道肩鳍类化石内脏中的胃,是在距今2.7亿年前的二叠纪地层中出土的,其形态构造如此接近高等哺乳类,这是动物演化中的重大发现。
  (二)胰腺与消化系统
  肩鳍类内脏化石中的胰腺,发现于化石中胃的下侧。胰腺是一种复杂的泡状腺,内部含有许多胰泡,为分泌消化酵素的构造。在各胰泡间,往往有成簇的细胞,体积较胰泡为大,为一种内分泌腺,其分泌物为胰岛素,主要功能是控制糖类的代谢作用。
  两栖类、爬行类及鸟类,均与哺乳类相同,胰岛组织均散布于胰泡之间,成为整个腺体即胰腺。
  肩鳍类的胰腺构造,见图7­40,根据化石图像分析,是一个由主胰管,两个副胰管,及副胰管两侧的许多胰泡构成的胰体。其中左侧的副胰管及胰泡好像破裂,靠近股骨的左侧胰体有些模糊,胰泡散落,右侧较为清楚。主胰管与副胰管连结,两侧胰泡构成的胰体尚可辨认。根据肩鳍类化石内脏放大图7­31(2)素描分析示意如下:根据化石复原,肩鳍类的胰腺形态为双叶形囊状体,主胰管将副胰管叉分为二,副胰管连结所有胰泡。高级哺乳类的胰腺,有胰头、胰体、胰尾、主胰管、副胰管,一般为一整体长形囊状组织。而肩鳍类的胰腺形态略有分化,其基本构造大致是相同的,但是它的双叶形囊状体,显得非常发育,双叶状胰腺对其消化功能的增强,起了很大的作用。从化石中发现肩鳍类胃内残留的整体鱼骨,证明肩鳍类食物链终端的主体营养级是古鱼类,但它没有咀嚼能力而是将猎物吞食进胃,肩鳍类属肉食类,小肠短,因此必须要有很强的消化能力。如此发达的胰腺,正为它补救了肠消化弱的缺陷,为它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生活及生存条件。
  六、内脏化石三大系统生理结构的复原
  肩鳍类内脏化石三大系统是指:肩鳍类的肺及其呼吸系统,肩鳍类的心脏及其循环系统,肩鳍类的胃及其消化系统。肩鳍类的内脏本应包括卵巢、泄殖腔等生殖系统,因为另有专论,在此不再论述。为了复原完整,仍在复原图中绘出卵巢及泄殖腔,以便在研究中了解2.7亿年前二叠纪,肩鳍类内脏系统的整体性,见图 7-41。
  七、肩鳍类内脏化石的发现及研究意义
  肩鳍类软件一一内脏化石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尤其珍贵。通过判读、鉴别、研究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脏器,对了解认识宇宙3.5亿~2.7亿年之间,具有两栖类骨骼特征的肩鳍类,如何通过软件一一内脏演化,获得了它已经具有向爬行类演化的证据,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在对内脏化石的专题研究中,发现具有两栖类骨骼特征的肩鳍类,其软件内脏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化:心脏比两栖类进步,胃的形态及构造已近似爬行类了,这也说明生物演化过程中软件超前演化的存在。因此在鉴别、定位、物种分类时,尽量用硬件和软件化石共同鉴别种群的方法,这将会大大提高分类的正确性,对古生态地理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从肩鳍类胃中发现未消化的鱼骨,证明它属于肉食类,确定它在食物链结构中的位置,有很重要的意义;并且为二叠纪内陆湖盆古食物链、古食物网结构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3)通过肩鳍类内脏化石的研究,完成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生理结构的复原,这不但为肩鳍类本身,进一步从形态、构造、功能等方面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为肩鳍类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进行生物演化上的系统对比创造了条件。通过对比证实肩鳍类从分类学的观点,已不再是两栖类了,它已经演化为临界态(中间型)的两栖爬行类了。

知识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出版者:新疆科学技术

古生态地理是以古生态学与古地理学为依据,探讨地质史上生物圈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生存、发展、演化等规律的科学。开展古生态地理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和生物的物种起源,给社会发展提供历史的科学论据,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开辟一条新路。

阅读

相关专题

新疆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