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红山肩鳍类卵巢和胚胎化石的发现及其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026
颗粒名称: 新疆红山肩鳍类卵巢和胚胎化石的发现及其研究
分类号: K901.6
页数: 16
页码: 112-127
摘要: 在天山造山运动的升隆过程中,沿天山山前地带的晚古生代浅海盆及内陆湖盆交错分布,地貌结构复杂,通过考察认为:较为广阔的内陆湖盆和湖沼地带,是当时肩鳍类古有尾目的主要栖境。因此,在内陆湖相沉积的二叠系地层中,发现了不少肩鳍类化石,这些化石岩性细,层理薄,采集到的化石一般都比较完整,表明这些化石都是在原地埋藏的,这也是使肩鳍类卵巢、胚胎能保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化石主体周围有明显曲晕圈,一块呈焦黄色,一块被碳化呈深黑色,这是肩鳍类体内脂肪有机体在埋藏过程中形成的,表明这些化石是活体被埋藏的。该物种卵巢化石在形成和埋藏过程中,与骨骼本体分离后,经外力作用,使其卵巢及泄殖腔等解体,并飘移离散。
关键词: 新疆 红山肩鳍类 卵巢胚胎化石 发现研究

内容

一、红山肩鳍类生殖系统卵巢化石的发现及其特点
  在天山造山运动的升隆过程中,沿天山山前地带的晚古生代浅海盆及内陆湖盆交错分布,地貌结构复杂,通过考察认为:较为广阔的内陆湖盆和湖沼地带,是当时肩鳍类古有尾目的主要栖境。因此,在内陆湖相沉积的二叠系地层中,发现了不少肩鳍类化石,这些化石岩性细,层理薄,采集到的化石一般都比较完整,表明这些化石都是在原地埋藏的,这也是使肩鳍类卵巢、胚胎能保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肩鳍类卵巢化石的特点及埋藏特征
  1.卵巢与骨骼连体型化石(暂选其中两例)
  在化石主体周围有明显曲晕圈,一块呈焦黄色,一块被碳化呈深黑色,这是肩鳍类体内脂肪有机体在埋藏过程中形成的,表明这些化石是活体被埋藏的。在骨骼腰带的后方与脊椎骨、尾椎骨平行位置,清晰地保存着破裂的卵巢及散落的卵,其卵巢囊及卵均被压为平面印迹,见图 7-18。
  2.卵巢与骨骼分离型化石(共有 4例)
  在埋藏过程中,受环境的作用,卵巢与骨骼体分离,或离原骨骼本体很近或很远,不论其远近,有了卵巢与骨骼连体型化石的参照,就可确定卵巢的所属本体。目前采集到的分离型卵巢化石,大致可分为 4种类型。
  (1)1号卵巢化石。该卵巢化石虽已被分解,但仍然可以辨认卵巢的原来生态性状、生理结构,可以清晰地判读出该物种卵巢的对称性及卵巢囊、输卵管、泄殖腔、泄殖孔等整体形态。卵巢的囊体穴极浅,卵散布于被分解破裂的卵巢囊体内外,见图 7-19。
  (2)2号卵巢化石。该物种卵巢化石在形成和埋藏过程中,与骨骼本体分离后,经外力作用,使其卵巢及泄殖腔等解体,并飘移离散。这种情况,在该物种化石出土地层中最为常见,它的卵巢囊体穴较浅,但粒状卵群清楚,见图 7-20。
  (3)3号卵巢化石。该化石是所有卵巢化石中,形体最大的一例,也是卵巢内卵量最多的一例化石。其宽度3cm,总长度为13cm(因部分卵巢被压在骨骼化石下,实际不足13cm),卵巢囊体完好,并保留了较深的卵巢囊体穴,粒状卵群及卵巢囊剖面,清晰可见,有的卵体被石英晶体覆盖。该卵巢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卵巢囊结构、卵巢囊内卵的形态特征及构造,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如此清晰完好的卵巢化石发现尚属首次,它为 S-570电镜扫描的取样提供了有利条件,见图 7-21。
  (4)4号卵巢化石。该卵巢化石是淤泥沉积型化石,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其与分解后的骨骼本体分离。飘移离散于近滨相淤泥带,被完整地埋藏沉积,卵巢囊体穴在化石坳陷部位,只有少数卵体清晰可见,见图 7-22。
  (二)生殖系统及卵巢构造
  根据卵巢与骨骼分离型1号化石,在认真判读、光学分析的基础上,绘出了化石的素描图、生殖系统图、卵巢复原图,使生殖系统的构造能较清楚地辨认,主要由输卵管、对称的卵巢、小肠、大肠、泄殖腔、泄殖孔组成。小肠、大肠与卵巢呈十字交叉,泄殖腔与大肠合二为一,消化管、输卵管及输尿管均开口于此,后端以泄殖孔与外界相通。根据已发现的内脏化石与卵巢复原对照,肩鳍类小肠、大肠均较短,属肉食型动物的特征,泄殖腔显得特别发育,见图 7-19。
  (三)卵体的特征与构造从卵巢化石放大照片及素描图上,都能看到密集的卵群,卵的形态基本呈卵圆形,经实测长径约1.5mm短径1.1mm与所查资料相符。也有在化石形成过程中,被压成不规则卵体的。从S-570电,镜扫描图上,观察到:卵的表面有气孔,通透性强。在肩鳍类 3号卵巢彩色照片上的粒状卵群中,发现十几例卵的横断面,从横断面上清楚地看到:黄色卵黄居中,周围是卵白。它属中间黄卵,具有两栖类卵的构造特征,见图 7-23。
  二、肩鳍类卵巢囊壁、卵子、胚胎化石的电镜扫描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观察到卵巢结构、卵子形成及胚胎发育过程,在3号化石标本中取样9例,卵巢腔内主要部位取样6例,外围取样3例。经S­570电镜扫描,共得扫描图片27张,其中3张为卵巢内石英晶体覆盖物,4张为牙齿图片。卵化石电镜扫描倍数25~200倍,卵的局部断面有一例放大至 800倍。
  (一)卵巢囊壁组织构造
  肩鳍卵巢囊壁组织构造,根据电镜扫描#985077×40.0图片,素描剖析示意图,卵巢囊组织可分为4层:卵巢囊表皮层(内、外)、黏液腺体层、卵巢囊体、卵巢内黏膜,说明其内分泌旺盛,见图 7-24。
  (二)肩鳍类卵胞的发现
  在#983060×25.0电镜扫描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椭圆形粒状卵母细胞(幼卵胞),这些卵母细胞,都是通过卵巢皮层叶状皮质的增殖形成的,由于发育情况不同,观察到的卵子大小不等,见图 7-25。
  (三)胚胎的发现及各发育阶段的特点
  1.在电镜扫描图 #983060×25.0中的发现(图7-26中的发现 1)
  (1)对早期胚胎发育的观察。在电镜扫描图上观察到卵巢内的絮状组织(图7­26a)是正在发育的极小的早期胚胎,但比刚排出的卵子增大许多,脑胚层和脊索已经初步形成,透明水泡中可见半月形胚胎,其分布密集,形成胚胎早期发育的胚胎群,见图 7-26。
  (2)期胚胎发育的观察。在电镜扫描图上观察发现卵巢中有3个发育较完善的胚胎c、d,可能是受环境破坏,胚胎的羊水泡体受损破裂,失去羊水的保护使胚胎外露。3个胚胎比絮状组织中的早期胚胎在形态上增大了十几倍,特别是上部中间两个相对的胚胎体d,发育良好,体态逼真,可看清头、眼、尾部椎索两节,四肢肢芽发育齐全。在其下方,还有一具胚胎 c,但形体不大清晰,见图 7-26c。
  (3)对中期胚胎的观察。在电镜扫描图上观察到:在卵巢内上述3具胚胎旁,紧靠着一具比其增大3倍多的胚胎e,它的头、眼、脊索隐约可见,外面好像有羊膜所围成的羊膜腔,胚胎浸泡在羊水腔中,脊索的发育比前述 3具要完善,尾部椎索 8节,见图 7-26e。
  2.在电镜扫描图 #985080×60.0中的发现(见图 7-27中的发现 2)
  在电镜扫描图上观察到:该胚胎在卵巢中已属胚胎发育后期,在柔韧的外壳受损后,整个胚外器官暴露,幸运地保全了羊膜及羊膜腔内的羊水,它是目前能够提供羊膜胚胎形象信息的唯一一例,见图 7-27。
  3.在电镜扫描图 #985078×70.0图中的发现(图7-28中的发现 3)
  在放大70倍的扫描图上观察到:胚胎已完成了在卵巢内部发育的全过程,幼体雏形在卵内已形成,处于临产但未产出体外的状态。这是在卵巢化石内取样时,可能将卵壳的一小部分,分裂在卵巢体上,因此,卵内幼体雏形大部外露,形态逼真,其生态特征与成体肩鳍类完全一致,见图 7-28。
  三、关于红山二叠纪肩鳍类动物生殖方式及胚外器官等的探讨
  两栖动物肩鳍类化石中,卵母细胞包、胚外器官及卵胎生的发现,给胚胎学、动物分类学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这就是需要对其进行认真探讨的主要原因。
  (一)卵子形成过程的研究
  两栖动物肩鳍类的卵巢囊剖面,是在电镜实验前,从卵巢化石内新分离取样出来的,卵巢囊剖面上无尘粒杂物。从电镜扫描图中,在卵巢囊剖面上看到的椭圆形粒状物,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从其生长的位置、分布、形状,应为卵母细胞(幼卵胞),卵母细胞成熟后,形成卵子,排入卵巢,这种卵子的形成过程,与哺乳类比较相似。例如:肩鳍类,卵子可能在卵巢滤泡细胞中合成卵细胞,成熟后排入体腔,哺乳类其卵子是由卵母细胞、滤泡细胞(合称卵胞)发育而成。因此,肩鳍类卵子形成过程类似哺乳类,表明肩鳍类卵子形成过程的演化已经相当进步。
  (二)肩鳍类胚外器官类型的探讨
  肩鳍类胚外器官的研究,是在全胚胎化石发现的基础上,经过电镜扫描,才为该项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1.动物胚外器官类型是生物演化程度的标志
  所有物种,是在该物种生活环境的制约下繁衍发展的。如动物胚胎在发育期间,需要吸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和含氮废物等,这些都必须要有适当的发育环境,环境会直接影响胚外器官发育及其所需要的营养物。因此,不同的动物其胚外器官是不同的。如鱼类、两栖类是卵生,在水中自由生活,它的胚外器官是卵黄囊(即单囊型),水中有母体保护,绝大部分体外孵化(为了减少外界不利环境对胎儿的影响,亦有个别体内孵化的,如鲨鱼)。爬行类、鸟类属卵生,其胚外器官较为复杂,包括卵黄囊、尿膜囊、羊膜、绒毛膜(即四囊型),它的胚胎生活环境在陆地,在陆上受母体保护,都是体内受精,体外孵化。部分爬行类也有卵胎生,其胚外器官也属四囊型,胚胎生活环境也属陆上受母体保护。哺乳类其胚外器官最为复杂,由卵黄囊、尿膜囊、羊膜、绒毛膜、胎盘五个部分组成(即四囊一盘型)。胚胎的生活环境是与外界隔绝,受母体保护,在子宫腔中胎盘内发育。综上所述,胚外器官有单囊型、四囊型、四囊一盘型三大类型。从中可以看出:胚外器官由简单发展到复杂,与动物从低级演化成高级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胚外器官越复杂,动物分类上越高级。
  2.关于肩鳍类动物属四囊型胚外器官的探讨
  根据电镜扫描图#985080×60.0羊膜胚胎图,对其中关键部位作了局部分析,并绘制了素描图(图7­27)对羊膜、卵黄囊、尿膜囊、绒毛膜进行研究。
  (1)对羊膜的研究分析。从羊膜胚胎化石(图7­27)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肩鳍类胎儿被包裹在羊膜腔内,胎儿头部形态逼真,羊膜腔内充满羊水,羊膜随胎儿的发展而扩大。在化石形成过程中,胎儿干瘪及羊水干涸,形成的羊膜腔皱褶清晰可见,羊膜无血管分布的痕迹,属保护胎儿的囊膜组织。它与现代动物胚胎学关于羊膜特征及作用的论述完全一致,证明肩鳍类的胚外器官已属羊膜类。羊膜胚外器官繁殖后代是爬行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爬行类胚外器官羊膜的出现,是生物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分界线。在爬行类以后出现的物种,不论是卵生、卵胎生、胎生,都是有羊膜的。因此,无羊膜还是有羊膜,历来是作为演化分类的重要科学依据。从以上得出:两栖动物肩鳍类要比原始两栖类在演化过程中进步,也说明肩鳍类已有向爬行类演化的趋向。
  (2)对卵黄囊的研究分析。根据动物胚胎学,卵黄囊表面布满了微血管,构成卵黄血管,卵黄血管系统为胚胎初期造血器官,亦为一营养器官。随着动物种类的不同,其营养作用,有的只限于胚胎发育的初期,有的为全期。根据卵黄囊的特征,在认真判读羊膜全胚胎(图7­27)图后,认为肩鳍类的卵黄囊位于羊膜囊的端部向上方,与胎儿头相对的位置。从肩鳍类卵黄囊分析中可以看出以下特点:第一,肩鳍类的卵黄囊一直延伸至胚外紧靠羊膜与胚胎的后端;第二,肩鳍类的卵黄囊很小,这可能与它是中间黄卵,卵黄量本来就很少有关,所以卵黄囊小属正常现象;第三,卵黄囊部位上有密集纹饰隐约可见,可能为卵黄囊表面布满微血管的痕迹,其组织特征与羊膜有明显差异。
  (3)对尿膜囊的研究分析。根据有关资料,尿膜囊位于卵黄囊的上方,其作用是排泄,根据不同类的动物,有的作用达胚胎的后期,有的只见于初期。通过对羊膜胚胎(图7­27)的判读,认为尿膜囊应该紧靠卵黄囊的上方,比卵黄囊小,类似卵黄囊的组织,表面具有尿膜血管系统。尿膜血管系统和卵黄血管系统同等重要,为胚胎时期的呼吸器官及排泄器官。从肩鳍类全胚胎图7­27上看,尿膜囊及卵黄囊,其构造特征及功能与现代动物可能是一致的。
  (4)对绒毛膜的研究分析。按胚胎学,绒毛膜属于体壁层膜之一,为胚胎血管依附之浆膜。随动物种类不同有大尿膜囊及小尿膜囊之分,其绒毛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时间不同,如爬行类、鸟类及大尿膜之哺乳类,绒毛膜和羊膜同时形成。从肩鳍类全胚胎化石(图7­27)上分析判读,肩鳍类绒毛膜位于羊膜一端,卵黄囊的外围不甚发育。原因是:第一,其胚胎全部外露,证明卵巢内的胚体曾经受损,属体壁层膜之一的绒毛膜也随之受损,幸运的是保存下了胚外器官的全部;其次,根据#985078×70.0卵胚幼雏化石电镜扫描图绘出的素描图(图7­28)分析判读,肩鳍类的绒毛膜可能与羊膜不是同时形成的,因为它是水境卵胎生,很可能其绒毛膜形成于卵胚发育的后期。羊膜只有保护胚胎的功能,不能供给营养,没有呼吸和排泄的功能,因此具有羊膜的物种,必须有卵黄囊、尿膜囊、绒毛膜。羊膜不能和卵黄囊一样成为单囊型胚外器官,羊膜类必须是四囊型的,从上述的分析,及肩鳍类全胚胎化石中清晰的羊膜,可以证明肩鳍类动物已属羊膜四囊型。
  3.肩鳍类动物胚外器官与现代动物对比
  动物学及动物分类学认为:两栖动物的胚外器官为水生单囊型,两栖动物肩鳍类的胚外器官已演化成水生羊膜四囊型,它比原始两栖类的胚外器官进步了很多,比水生单囊型卵胎生的鲨鱼亦要进步。但肩鳍类的骨骼,中间黄卵等还保持着原始两栖类的特征,肩带上有肩鳍痕迹器官的存在,与原始两栖类又有所不同。按胚外器官的特征是否可以认为:
  肩鳍类羊膜四囊型胚外器官,为陆地羊膜四囊型早期原始类型,也就是说:陆地的羊膜四囊型胚外器官,可能从水生羊膜四囊型胚外器官演化而来。肩鳍类的胚外器官与现代动物比较后,它在水生动物中的位置,应在水生单囊型之后,水生四囊一盘型鲸等海洋哺乳类之前。根据胚外器官的种类和胚胎发育的关系,列出二叠纪肩鳍类动物生殖方式、胚外器官与现代动物比较表,见表 7-1。
  (三)肩鳍类生殖方式的研究与探讨
  动物所属类型不同,其生殖方式亦不相同,有卵生、卵胎生、胎生。每一种生殖方式,都代表着动物的进化程度,因此,动物的生殖方式是动物学、分类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1.肩鳍类的生殖方式是卵胎生
  肩鳍类生殖系统、卵巢、羊膜全胚胎化石等的发现,为论证肩鳍类的生殖方式是卵胎生奠定了基础。肩鳍类的胚胎是从3号卵巢化石中取样(图7­21)经电镜扫描,得到的#983060、#985080、#985078电镜扫描图片中发现的。在这些图片中观察,到了早期胚胎、中期胚胎、全羊膜胚胎、胚胎后期雏形,即发现了胚胎发育形成的基本过程,因为是从卵巢化石内取样的,所以,胚胎发育形成的全过程是在卵巢内完成的。因此认为:肩鳍类是在体内受精,体内孵化,早期胚胎形成后,在羊膜腔内羊水中发育,这期间母体提供合适的温度及营养。发育后期,形成柔韧的软壳体卵,与陆生硬壳卵不同的是:它对幼体的包裹起到了保护作用,使胎儿产生于水中时,将环境对胎儿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限度。胚胎成熟后,软壳体卵产出体外,幼体破壳入水,不再经过变态过程,在水中直接受母体保护。通过以上分析论证,可以认定肩鳍类的生殖方式应是水生羊膜四囊型卵胎生。
  2.肩鳍类动物卵胎生与其他卵胎生的比较
  从红山二叠纪肩鳍类动物生殖方式、胚外器官与现代动物对比表中看到:同为卵胎生,但情况各不相同,部分鱼类如鲨鱼等属卵胎生,是水生单囊型的;肩鳍类属卵胎生,是水生四囊型的;部分爬行类如毒蛇等属卵胎生,是陆地四囊型的。如上所述,胚外器官越复杂,在动物分类上就越高级,所以同样是卵胎生,肩鳍类的卵胎生要比鲨鱼的卵胎生生殖方式先进。水生四囊型卵胎生和陆地四囊型卵胎生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现从两方面来分析:第一,肩鳍类在生殖方式上,从两栖类的水生单囊型卵生,演化成水生四囊型卵胎生,这在胚胎演化上是个相当大的进步。动物学家认为:有无羊膜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分界线。因此,肩鳍类从生殖方式、胚外器官方面已进入爬行类范畴。第二,水是生命之源,动物的演化是从水中向陆地演化的,能否认为肩鳍类的卵胎生为原始早期的卵胎生生殖方式,并由其水生四囊型卵胎生,逐渐演化成陆地四囊型卵胎生。卵胎生在动物生殖方式演化中所处的位置及演化关系,用下列示意图表示:
  卵胎生是卵生向胎生的过渡生殖方式,从上面的示意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肩鳍类水生四囊型卵胎生为3种卵胎生的中间形态,它的发现,对动物卵胎生的研究,由卵生到胎生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按动物分类学,高级分类阶元,根据肩鳍类生殖方式胚外器官,肩鳍类已经不属于两栖纲的原始两栖类了,而是属于向爬行纲演化后的原始两栖爬行类的早期种类。
  四、红山肩鳍类演化的地史意义
  原始两栖类最早出现于泥盆纪的迷齿类,距今4.05亿年。到了石炭纪两栖类进一步发展,陆生爬行类出现。二叠纪两栖类继续发展,肩鳍类出土于二叠系地层,距今2.7亿年。三叠纪进入中生代,在中生代的早期三叠纪,脊椎动物、迷齿类绝迹,爬行类发展,哺乳类出现。侏罗纪脊椎动物,巨大的爬行类(恐龙)发展,鸟类出现。
  根据地史的演化,石炭纪是两栖类和爬行类并存的时代。石炭纪鲨鱼的繁盛,说明单囊型卵胎生的生殖方式早在3.5亿年前就出现了。在二叠纪距今2.7亿年,世界各地发现的原始两栖类很多,但在它们的生殖方式、胚外器官上还没有足够的资料来证明其向爬行类演化的情况。肩鳍类的出土,第一,说明两栖类的繁衍,经历了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整整3个地质时代;第二,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它由两栖类向爬行类演化。三叠纪脊椎动物迷齿类绝迹,不因为中生代还发现有两栖类。肩鳍类的出土,可能与中等于原始两栖类的灭绝,生代侏罗纪脊椎动物巨大的爬行类(恐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附:两栖类动物肩鳍类卵化石标本的 S-570电镜扫描图

知识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出版者:新疆科学技术

古生态地理是以古生态学与古地理学为依据,探讨地质史上生物圈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生存、发展、演化等规律的科学。开展古生态地理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和生物的物种起源,给社会发展提供历史的科学论据,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开辟一条新路。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