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本记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014
颗粒名称: 一、标本记述
分类号: K901.6
页数: 11
页码: 99-109
摘要: 对“蛙鲵”或乌鲁木齐鲵的骨骼,在张法奎先生等著的《新疆西蒙螈类化石》和《蛙鲵的生态特征及演化的探讨》中都有记述。通过与上述记述比较,发现肩鳍类与“蛙鲵”或乌鲁木齐鲵的骨骼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一个有肩鳍,一个无肩鳍。现重点对肩鳍类的骨骼、肩鳍、小肌肉群、内脏、卵巢、胚胎等化石作论述。新疆乌鲁木齐红山。二叠系上芨芨槽群芦草沟组。以肩鳍类全态标本和有肩鳍痕迹的4块标本为依据,通过与已获得的20多块“蛙鲵”化石标本的骨骼比较,也和张法奎先生等发表的《新疆二叠纪西蒙类化石》论文中,刊登的乌鲁木齐鲵化石图片进行对比,发现其头骨、脊椎骨、肋骨、前指骨、后指骨、尾椎骨等完全相同。完全证实其生殖方式是卵胎生。
关键词: 新疆 标本记述

内容

(一)肩鳍类的特征
  对“蛙鲵”或乌鲁木齐鲵的骨骼,在张法奎先生等著的《新疆西蒙螈类化石》和《蛙鲵的生态特征及演化的探讨》中都有记述。通过与上述记述比较,发现肩鳍类与“蛙鲵”或乌鲁木齐鲵的骨骼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一个有肩鳍,一个无肩鳍。现重点对肩鳍类的骨骼(图7­1)、肩鳍、小肌肉群、内脏、卵巢、胚胎等化石作论述。
  1.地点和层位
  新疆乌鲁木齐红山。二叠系上芨芨槽群芦草沟组。
  2.材料
  肩鳍类全态标本,是一个侧形的全态印模化石,其中有肩鳍痕迹的标本为参考标本。软组织标本有内脏、卵巢、小肌肉群等。
  3.骨骼
  以肩鳍类全态标本和有肩鳍痕迹的4块标本为依据,通过与已获得的20多块“蛙鲵”化石标本(图7­3)的骨骼比较,也和张法奎先生等发表的《新疆二叠纪西蒙类化石》论文中,刊登的乌鲁木齐鲵化石图片(图7­2)进行对比,发现其头骨、脊椎骨、肋骨、前指骨、后指骨、尾椎骨等完全相同。
  4.肩鳍
  在对两栖类化石的研究中,发现4块化石(图7­4至图7­9)上,有类似鱼类鳍条一般的带状物生态附件,在显微镜下观察,是由一对很薄的鳍条和鳞片组成,经研究是鱼鳍的变态。在新疆二叠纪内陆湖盆古生态图谱的说明中写有:很可能“蛙鲵”生有颚须或肩鳍,但生长在它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呢?是哪个位置的生态附件?当时无法确定。直到1996年5月,在一次化石采集中,获得一块极其珍贵的“蛙鲵”化石标本,上述生态附件就长在“蛙鲵”的肩带上,它与“蛙鲵”肩带骨骼相连,见图7­1、图7­10。因长在肩带上,就称为肩鳍。通过肩鳍痕迹器官的考证,它与总鳍鱼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并取得了比较解剖学的证据,见图 7-11。
  (二)指掌原始肌肉群
  该化石为肩鳍类幼体四肢之一的指掌,肌肉群均匀分布,证明是一只肌肉未经分解前碳化了的指掌,所以还逼真地保存着它的原始形态,见图 2-21、图7-12。这种类型的化石,对我 们进一步推理复原它的生前形态,有 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化石上,可以看到指掌生态的真实情况,它由腕、掌、指、爪4个部分构成,形态如人手,指前有爪,如鸟、鸡爪,这是外部形态的基本特征。如将幼 体的指掌与成体指掌骨骼对比:成体指掌骨骼比幼体指掌骨骼要发育,尺骨、桡骨、指骨成体比幼体较发达(图2­22)。幼体和体骨骼相同点是:均有腕骨3块,掌骨、腕骨都为软骨。根据现有化石观察到,指骨的数目各异,大拇指骨有2节,二指指骨有4节,三指指骨有4节,四指指骨有 3节,五指指骨有 2节,各指的爪与指骨相连。指掌特征在动物分类中往往是重要的依据。
  (三)内脏
  肩鳍类内脏化石发现于1983年,出土于新疆红山区二叠纪灰色粉砂质页岩、红色粉砂质页岩地层。该化石可分为腹腔、腹背、尾椎三部分。腹腔内软组织按放大图分析推论,已具备初步的生理系统,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
  肩鳍类如此完整的内脏化石的发现,实属罕见,在多年来化石的采掘工作中,内脏化石的发现,这是唯一的一例。
  (四)卵巢
  共有6例化石,卵巢与骨骼连体型化石2例,清晰地保存着破裂的卵巢及散落的卵;卵巢与骨骼分离型化石4例,1号卵巢化石:虽已被分解,但仍然可以辨认卵巢的原来生态形状、生理结构;2号卵巢化石:卵巢囊体穴较浅,但粒状卵群清楚;3号卵巢化石:是形体最大的一例,也是卵巢内卵量最多的一例化石,有较深的卵巢腔穴,粒状卵群及卵巢囊剖面,清晰可见;4号卵巢化石:只有少数卵体清晰可见。
  在6例卵巢化石中,有的能辨认原来生态形状、生理结构,有的卵巢囊穴较深,卵群清晰可见,卵粒饱满,见图7­13、图7­14。为了更进一步观察卵巢结构,卵子形成及胚胎发育过程,为此,在卵巢化石腔内5次提取卵的样品送检,前4次无果。第5次在3号标本中取样9例,卵巢腔内主要部位取样6例,外围取样3例,见图7­15。经S­570电镜扫描共得扫描图片27张,卵化石电镜扫描倍数从25~200倍,卵的局部断面有一例放大至 800倍。
  在S­570电镜扫描图中,有惊人的发现:看清了卵巢囊壁组织构造;发现了卵胞及胚胎。在放大70倍的扫描图上观察到:胚胎已完成了在卵巢内部发育的全过程,幼体雏形在卵内已形成,处于临产但未产出体外的状态。这是在卵巢化石内取样时,可能将卵壳的一小部分,分裂在卵巢体上,因此,卵内幼体雏形大部外露,形态逼真,其生态特征与成体肩鳍类完全一致,见图7­16。在此基础上继续认真判读、观察电镜扫描图,又发现了胚胎的各个发育阶段。完全证实其生殖方式是卵胎生。胚胎与生殖方式的发现,使肩鳍类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并为两栖类向爬行类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肩鳍类古生态及动态势与环境复原
  除了对肩鳍类进行骨骼、内脏、卵巢、胚胎、指掌原始肌肉群研究外,在《新疆干旱地区二叠纪内陆湖盆的古生态地理探讨》中,还对其生态功能与食物链进行过较全面的探讨与研究,为了全面系统地开展对肩鳍类的研究,现将肩鳍类古生态及动态势与环境复原。

知识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出版者:新疆科学技术

古生态地理是以古生态学与古地理学为依据,探讨地质史上生物圈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生存、发展、演化等规律的科学。开展古生态地理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和生物的物种起源,给社会发展提供历史的科学论据,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开辟一条新路。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