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生态系统平衡和自然调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009
颗粒名称: (三)古生态系统平衡和自然调节
分类号: K901.6
页数: 3
页码: 91
摘要: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生态平衡。这种平衡还表现在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上,这种平衡是暂时的相对动态平衡。在内陆湖盆,古有尾两栖类所处的陆地栖境,植被繁茂,动物种属甚少,除大量昆虫外,陆地动物体形较大者不多,据现有化石仅为“蛙鲵”和爬行类二齿兽等。这种相对稳定状态,按“蛙鲵”的生态环境可分陆地、丛林、草地生态平衡和湖沼水域生态平衡。种种事实证明,晚古生代,特别是二叠纪,新疆内陆湖盆并不干旱,是一个温暖湿润、水域辽阔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 新疆 古生态系统 平衡自然调节

内容

1.生态平衡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生态平衡。这种平衡还表现在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上,这种平衡是暂时的相对动态平衡。
  根据化石资料,晚古生代古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植物种属按地质年表划分,主要是蕨类植物。在内陆湖盆,古有尾两栖类所处的陆地栖境,植被繁茂,动物种属甚少,除大量昆虫外,陆地动物体形较大者不多,据现有化石仅为“蛙鲵”和爬行类二齿兽等。广阔的陆盆湖沼是鱼类的世界,所以在古生态系统内部,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自然生态条件相比,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状态,按“蛙鲵”的生态环境可分陆地、丛林、草地生态平衡和湖沼水域生态平衡。
  2.古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晚古生代,特别是二叠纪,自然生态系统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但古生态系统平衡的自然破坏依然存在。化石资料偶尔也有所发现,如“蛙鲵”幼体的曲身化石上,其有机物碳化的晕圈清晰可见,围绕曲体的周围有“蛙鲵”生前挣扎的拨水圈。经初步分析,当两栖类幼体还局限于水域生活时,可能是水域浮游植物过盛,导致水中游离氧的缺乏,“蛙鲵”缺氧致死,所以身体弯曲,见图 6-16。
  由于地质地貌变迁,导致湖水断流而形成死水潭,在湿热气候的影响下,使浮游植物过盛,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致使“蛙鲵”幼体缺氧而死,也可能是其他原因而死。总之,它不是正常的遗体化石,是“蛙鲵”幼体生死临界的典型标本,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但可以认,当时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平衡,是在自然调节中交替进行的。
  种种事实证明,晚古生代,特别是二叠纪,新疆内陆湖盆并不干旱,是一个温暖湿润、水域辽阔的自然环境。

知识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出版者:新疆科学技术

古生态地理是以古生态学与古地理学为依据,探讨地质史上生物圈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生存、发展、演化等规律的科学。开展古生态地理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和生物的物种起源,给社会发展提供历史的科学论据,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开辟一条新路。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