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蛙鲵”食物链与古生态地理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5005
颗粒名称: 二、“蛙鲵”食物链与古生态地理结构
分类号: K901.6
页数: 6
页码: 87-90
摘要: 古生物是古地理环境中活的要素,食物链的实质是能量流动,是地理环境中生物能的动态循环。这就直接涉及生物能的来源 ——能源,以及能源的转换和对地理环境的构成。太阳能通过繁茂的绿色植物转换为有机物,为当时的消费者进行生产。由无机物转换为有机物,是元素位置移动的结果。距今2.7亿~2.8亿年的晚古生代,繁茂的绿色植物覆盖着新疆内陆湖盆,湖盆陆地是昆虫的乐园,它们以蚕食植物为生,吸收植物有机体中的元素能量。总之,它不是正常的遗体化石,是“蛙鲵”幼体生死临界的典型标本,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种种事实证明,晚古生代,特别是二叠纪,新疆内陆湖盆并不干旱,是一个温暖湿润、水域辽阔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 新疆 “蛙鲵”食物链 古生态地理

内容

古生物是古地理环境中活的要素,食物链的实质是能量流动,是地理环境中生物能的动态循环。这就直接涉及生物能的来源 ——能源,以及能源的转换和对地理环境的构成。
  (一)古生物对古地理环境构成的作用
  生产者 ——绿色植物,是古生态地理群中比较复杂的一个种群,所包括的种属甚多。
  在二叠系地层中,出土“蛙鲵”化石的同时,还有大量古生代地层的标准化石一一大羽羊齿,以及封印木、鳞木、芦木等绿色植物化石,并遍布于湖盆生态水系周围的陆地沼泽,表明那时的新疆不像现在这样干旱(指当时的湖盆区)。
  太阳能通过繁茂的绿色植物转换为有机物,为当时的消费者进行生产。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下利用光能,把它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的水、氮和其他化学元素,合成储藏能量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这样使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进入生物体内并改变了它们原来存在的形式。其过程示意如下:
  由此可以认为,自然界地理环境的演化,是通过两大转换系统进行的,即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由无机物转换为有机物,是元素位置移动的结果。由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是光合作用的结果。大量的鱼类及两栖类能够赖以生存,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结果。
  距今2.7亿~2.8亿年的晚古生代,繁茂的绿色植物覆盖着新疆内陆湖盆,湖盆陆地是昆虫的乐园,它们以蚕食植物为生,吸收植物有机体中的元素能量。陆盆湖沼是鱼类繁衍的世界,以吞食浮游生物为生,吸收着水域栖境有机体中的元素能量,昆虫、鱼类就形成复杂的有机物。“蛙鲵”以昆虫、鱼类为食,形成更为复杂而庞大的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作用,并在动态循环中构成了新疆晚古生代内陆湖盆的古生态地理环境。
  (二)古生态系统
  古生态系统是古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而且是没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干扰的纯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古生态系统与现代生态系统的差异性。古生态地理的特点,是地球保留当时活的地理要素,被地史过程将其各个要素的生态信息及空间信息录像和复印,从而为后来古生态地理研究给以信息反馈,这就是生物地层的全部功劳。生物地层中出土的化石,就是生态信息的记载。因此,根据化石资料分析建立了它的食物链。从“蛙鲵 ”在食物链中所处的位置,发现该链有不连续性,这种不连续性导致了双链结构,说明了两栖类所处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其他生物所处的生态系统结构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生态栖境双重性决定的。根据“蛙鲵所处的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双链结构,可分为丛林草地生态系统和湖沼水域生态系统。据沼泽相分解残体化石推演示意如下。
  1.陆地、丛林、草地生态系统
  2.湖沼水域生态系统
  按以上两种不同生态栖境,古生物遗体归还环境时都有一个保留生态的生态系统,构成古生态系统的半环反馈,形成古生态地理的信息源。这是了解古生态系统的重要依据。
  (三)古生态系统平衡和自然调节
  1.生态平衡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生态平衡。这种平衡还表现在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上,这种平衡是暂时的相对动态平衡。
  根据化石资料,晚古生代古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植物种属按地质年表划分,主要是蕨类植物。在内陆湖盆,古有尾两栖类所处的陆地栖境,植被繁茂,动物种属甚少,除大量昆虫外,陆地动物体形较大者不多,据现有化石仅为“蛙鲵”和爬行类二齿兽等。广阔的陆盆湖沼是鱼类的世界,所以在古生态系统内部,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自然生态条件相比,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状态,按“蛙鲵”的生态环境可分陆地、丛林、草地生态平衡和湖沼水域生态平衡。
  2.古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晚古生代,特别是二叠纪,自然生态系统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但古生态系统平衡的自然破坏依然存在。化石资料偶尔也有所发现,如“蛙鲵”幼体的曲身化石上,其有机物碳化的晕圈清晰可见,围绕曲体的周围有“蛙鲵”生前挣扎的拨水圈。经初步分析,当两栖类幼体还局限于水域生活时,可能是水域浮游植物过盛,导致水中游离氧的缺乏,“蛙鲵”缺氧致死,所以身体弯曲,见图 6-16。
  由于地质地貌变迁,导致湖水断流而形成死水潭,在湿热气候的影响下,使浮游植物过盛,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致使“蛙鲵”幼体缺氧而死,也可能是其他原因而死。总之,它不是正常的遗体化石,是“蛙鲵”幼体生死临界的典型标本,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但可以认,当时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平衡,是在自然调节中交替进行的。
  种种事实证明,晚古生代,特别是二叠纪,新疆内陆湖盆并不干旱,是一个温暖湿润、水域辽阔的自然环境。
  (四)化石地层与古生态系统、结构图解

知识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出版者:新疆科学技术

古生态地理是以古生态学与古地理学为依据,探讨地质史上生物圈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生存、发展、演化等规律的科学。开展古生态地理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和生物的物种起源,给社会发展提供历史的科学论据,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开辟一条新路。

阅读

相关事件

新疆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