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珊瑚研究的古生态地理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998
颗粒名称: (二)珊瑚研究的古生态地理意义
分类号: K901.6
页数: 2
页码: 82-84
摘要: 珊瑚的种类很多,有:单体四射珊瑚、六射珊瑚、块体珊瑚、丛状珊瑚、树枝状珊瑚、盘状珊瑚、海百合等,但它们都属于海洋生物群,同时也是海洋底栖固着动物群。地球这个天体是由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地理圈层构成,其中除了生物圈的生物本身,其他三大圈层都属于地理环境。生物圈中的生物,之所以能够在这个天体中存活下来,就是靠的其他三个圈层。古生态学把生物居住的环境划分为水生、陆生、气生和寄生四大生态类型,无论是哪种生态类型,水都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源,从生物的进化过程也可以看到,生物是先由水中诞生,逐渐向陆地过渡,所以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各地质时期构成礁体的造礁生物是不同的。
关键词: 新疆 珊瑚研究 古生态地理

内容

珊瑚的种类很多,有:单体四射珊瑚、六射珊瑚、块体珊瑚、丛状珊瑚、树枝状珊瑚、盘状珊瑚、海百合等,但它们都属于海洋生物群,同时也是海洋底栖固着动物群。从古生态地理研究的角度,认为:任何一个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球这个天体是由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地理圈层构成,其中除了生物圈的生物本身,其他三大圈层都属于地理环境。生物圈中的生物,之所以能够在这个天体中存活下来,就是靠的其他三个圈层。古生态学把生物居住的环境划分为水生、陆生、气生和寄生四大生态类型,无论是哪种生态类型,水都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源,从生物的进化过程也可以看到,生物是先由水中诞生,逐渐向陆地过渡,所以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因此,珊瑚是“摇篮”生物种群之一,珊瑚是水生动物群,但水生动物又分海水水生与陆地淡水水生,陆地淡水水生物种在海水高盐分水域是无法生存的。这就出现了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以及地理环境对生物生存的制约性。
  珊瑚之所以成为“摇篮”生物种群,有自己的环境选择,以及决定它能够生存的生态因子,即:盐分、深度、湿度、光照、水底性质。它的生态地理环境的选择,必须是海洋。根据古生态学,海洋地理环境是根据水的深度,和其他条件划分为一系列不同的亚环境,即:海洋水体、海洋固态的海底,海洋水体居住的生物主要有浮游和游泳生活的生物,水体内根据阳光透射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上部的有光带和大约 200 m以下的无光带。海洋底部生态地理环境内,主要以底栖生物为主,因此,海洋古生态地理环境,根据海洋水体的深浅,划分为大致相当陆棚位置的海滨和浅海区,向下为相当大陆斜坡位置的次深海区和相当深海底部的深海区。有些大洋更深的海沟区被称为深渊区。靠近海岸位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地理环境称为潮间带。高潮之上经常遭受海水影响(风暴及溅水)的部分称潮上带,低潮线以下称潮下环境。
  各类珊瑚对环境有严格的选择,基本上生活在海洋浅海区,浅海区位于近岸与远洋之间。浅海大陆架上部水域,是阳光照射的地区,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与造礁珊瑚共生的虫黄藻的活动可以促使礁体生长,浅海区生物繁盛,分异度最高。礁体是由固着底栖的生物大量繁殖,所形成的生物钙质骨骼构成的碳酸盐结构,特征是缺乏层理。雅满苏河附近的笛管珊瑚礁山体,就是碳酸盐结构,是中石炭统浅海大陆架的遗迹。
  各地质时期构成礁体的造礁生物是不同的。从前寒武纪开始,蓝绿藻就开始形成叠层石和生物礁层。寒武纪初期古杯类、海绵动物和层孔虫组成礁体。古生代的床板珊瑚和皱襞珊瑚及中生代的六射珊瑚、龙介虫和厚壳蛤均为造礁生物。因此,古生态地理的研究,把各个不同地质时代的各类珊瑚及各类海洋造礁生物,均作为划分内陆湖盆环境与海洋浅海大陆架环境的科学依据。鉴于以上情况,各类珊瑚的研究,对古生态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出版者:新疆科学技术

古生态地理是以古生态学与古地理学为依据,探讨地质史上生物圈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生存、发展、演化等规律的科学。开展古生态地理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和生物的物种起源,给社会发展提供历史的科学论据,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开辟一条新路。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