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双翅目古昆虫化石判读与描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981
颗粒名称: (二)双翅目古昆虫化石判读与描述
分类号: G236;X171
页数: 2
页码: 66-67
摘要: 根据现代双翅目,一般仅具明显的一对前翅,故称双翅目。如蝇类、虻类等,复眼发达,占头表面的大部分,单眼3只或缺,触角呈丝状、念珠状,着生于额区偏前方。鞭节数目和形状变化很大。口器为刺吸式或吮吸式,一般呈啄状,伸出于头部下方。根据上述资料,对已发现的古昆虫化石,从翅形、眼睛、触角、口器方面对比,该化石头节、胸节、翅形均清楚,翅上有细毛,翅脉不明显,复眼发达,确占头部大部,单眼无法分辨。口器于头部前下方,颚部特别发达,无颚须特征。化石上还可隐约看到胸节下部、腿节、胫节、跗节等痕迹。体形比现代双翅目要大好多倍。具有食虫虻的跗节端部构造。见双翅目古昆虫推测复原图。
关键词: 新疆 古昆虫化石 判读与描述化

内容

根据现代双翅目,一般仅具明显的一对前翅,故称双翅目。如蝇类、虻类等,复眼发达,占头表面的大部分,单眼3只或缺,触角呈丝状、念珠状,着生于额区偏前方。鞭节数目和形状变化很大。口器为刺吸式或吮吸式,一般呈啄状,伸出于头部下方。
  根据上述资料,对已发现的古昆虫化石,从翅形、眼睛、触角、口器方面对比,该化石头节、胸节、翅形均清楚,翅上有细毛,翅脉不明显,复眼发达,确占头部大部,单眼无法分辨。触角短而不甚清晰。口器于头部前下方,颚部特别发达,无颚须特征。从化石分析上唇短,下唇特别宽大,似乎与唇鞘相接,鞘之端部有二下唇瓣,特别清楚。化石上还可隐约看到胸节下部、腿节、胫节、跗节等痕迹。按化石上形态与资料对比,推测该昆虫化石可能是古双翅目,它有很大区与现代双翅目别:
  (1)体形比现代双翅目要大好多倍。
  (2)头节、复眼与额区构造与现代双翅目完全相似。
  (3)口器构造与现代双翅目差别很大,特别有肥厚而大的下唇瓣,无刺吸式或吮吸式口器。
  (4)具有食虫虻的跗节端部构造。见双翅目古昆虫推测复原图(图4-5)。

知识出处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

出版者:新疆科学技术

古生态地理是以古生态学与古地理学为依据,探讨地质史上生物圈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生存、发展、演化等规律的科学。开展古生态地理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和生物的物种起源,给社会发展提供历史的科学论据,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开辟一条新路。

阅读

相关事件

新疆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