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南部代表性的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58
颗粒名称: 三、西南部代表性的地名
分类号: K928.6
页数: 3
页码: 186-188
摘要: 随着洪水冲击,河道中流和下游逐步向东移,通过渭干、布喀塔木等地向南流,流到通古孜巴西古城一带。渭干河主流从来就是从北至南,最早是从东北至西南,后来中游和下游逐渐向东移,形成现在的北南直流,就是渭干河现道。
关键词: 新和县 西南部 地名

内容

这一带的地名大部分是古城,烽燧所在地,这一带与水有关的地名最多,是新和历史上最繁华的地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最适合种植业的发展,这一带代表性的地名有:
  阿克吾斯坦:维吾尔语,意为“白渠”。
  伯克勒艾日克:维吾尔语,意为“官吏”的水渠。
  玉孜买艾日克:故名,该地渠边桑树很多,维吾尔语,意为“桑树渠”。
  吐尔艾日克:故名,因该地下游有不少烽火台,维吾尔语,意为“烽火台渠”。
  拜里开斯提:当地人为引水挖渠,渠道横穿沙丘,把沙丘一分为二,维吾尔语,意为“拦腰斩断”。
  库木什鲁克艾日克村:为了引水灌溉,人们从村西芦苇滩中开挖一条水渠,维吾尔语,意为“芦苇渠”。
  库木鲁克艾日克:因该地内有一条渠,每逢大风,常被流沙淹没,维吾尔语,意为“沙子渠”。
  库英地艾日克村:因烧荒而得名,维吾尔语,意为“烧荒后新挖的渠”。
  阿热吐曼村:该地曾建有三盘水磨,地处大渠中游,维吾尔语,意为“中间的水磨”。
  拜西托玛村:该村以前有五条水渠,每条水渠都有水闸,维吾尔语,意为“五个闸”。
  托格拉艾日克:故名,维吾尔语,意为“横着的渠”。
  亚尔巴西兰木村:因该地有一条水渠,渠段经常决堤跑水,维吾尔语,意为“决堤”。
  苏巴斯堤:故名、据传很久以前该地段大河决堤,大片土地被淹没,维吾尔语,意为被水淹没的地方。
  海力派艾日克:据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教书人海力派,带领农民在此地开挖了一条水渠,以人名为地名,维吾尔语,意为“海力派渠”。
  吐格曼艾日克:维吾尔语,意为“有水磨的渠”。
  托格拉克艾日克:维吾尔语,意为“胡杨渠”。
  除上述所叙之外,还有与地下水井有关的地名,如包库都克、央达克库都克等人工井,其周围都有一些古城或者烽火台。这一带的名胜古迹有乔拉克协海尔古城,通古孜巴西古城,恰热克协海尔、尤勒滚协海尔古城,卡力马克古城,乔拉克吐尔、克孜勒协海尔、玉奇喀特古城等。这些古城古迹都有特殊来历,与水有关的地名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关资料显示,汉代农耕中心主要在我县西南部桑塔木农场一带。唐代,农耕中心区东移至通古孜巴西古城一带,后来因受古河道变迁的影响,至清代,农耕区又东移至现在的区域。
  综上所述,新和县历来都是种植业较发达的地区,从我县地名特征和古城分布情况来看,笔者认为渭干河古道最早是从我县东北部的库木吐拉开始,沿着却勒塔格山往西南方向流,通过现在的尤鲁都斯巴格镇,玉奇喀特乡玉奇喀特古城,流到桑塔木农场、尤勒滚协海尔古城一带,后通过沙雅流入塔里木河。随着洪水冲击,河道中流和下游逐步向东移,通过渭干、布喀塔木等地向南流,流到通古孜巴西古城一带。渭干河主流从来就是从北至南,最早是从东北至西南,后来中游和下游逐渐向东移,形成现在的北南直流,就是渭干河现道。

知识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丝路重镇话新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和,享有“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之美誉。以“一关三城二窟一舞”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无不彰显新和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六件国家一级文物,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库存500多件文物……印证了昔日新和的繁荣,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变迁。 本书收集了《科克阿斯曼古道前期考察报告》、《龟兹乐舞探幽》、《新和县历史文化介绍》、《寻访鸠摩罗什出生地》等论述新和县文化历史、建设等论文21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新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