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昆岗墓葬人种族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51
颗粒名称: 3.昆岗墓葬人种族属
分类号: K878.8
页数: 2
页码: 174-175
摘要: 塔里木盆地自古以来古代居民种族成分不一,民族成分复杂,从很早的历史时期起,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加上在我们发现的古墓葬,在整个环塔里木盆地都应该有人类居住。甚至这些人与现代各民族居民有没有具体的关联,还有待专家进一步挖掘研究。据了解,在阿拉尔地区沙漠深处还有比这个古墓更大的古墓群,而且还不止一两处,且都保存完好。只是研究所力量有限,无法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希望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早日进行考古调查。
关键词: 昆岗 墓葬 种族

内容

塔里木盆地自古以来古代居民种族成分不一,民族成分复杂,从很早的历史时期起,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塔里木盆地有诸如著名的哈密五堡、焉布拉克古墓群,鄯善苏贝希、洋海古墓群,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罗布泊的楼兰、古墓沟墓群,且末扎滚鲁克古墓群,民丰尼雅古墓群,洛浦山普拉古墓群、尉犁营盘古墓群,和静察吾乎古墓群等。加上在我们发现的古墓葬,在整个环塔里木盆地都应该有人类居住。要想弄清楚古墓的主人是些什么人,生存在什么年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与当年的周围世界又有怎样的联系?甚至这些人与现代各民族居民有没有具体的关联,还有待专家进一步挖掘研究。据了解,在阿拉尔地区沙漠深处还有比这个古墓更大的古墓群,而且还不止一两处,且都保存完好。只是研究所力量有限,无法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希望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早日进行考古调查。
  昆岗古墓被人为破坏严重,获得有价值的物品也不多,加上不是考古专业出身,只能从资料中查找蛛丝马迹对昆岗古墓做初步分析。以下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根据目前已经从骨骼人类学研究获得的证据,大致在秦汉以前的新疆地区曾生活有大量的高加索人种的居民,其栖居已达到新疆的东部。
  《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发髯。”
  《汉书·西域传上》记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发髯。”从这两条记述可以看出古代中亚的人种和语言状况。
  汉·繁钦《三胡赋》中记载:“莎车之古,黄目深精,圆耳狭颐。”说明古代塔里木盆地在纪元后的第一个千年期间,居住着一般说属于“深目高鼻”之类型的民族集团。
  以上诸条,反映了古代塔里木盆地民族在人种学上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是“深目高鼻”,说明以欧罗巴人为主,同时还有欧罗巴人种与蒙古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
  我们通过对昆岗古墓棺木、人骨长度、头骨特征、头发颜色等残留信息分析,古墓人种身高应该比现代人高,与山普拉古墓、楼兰古墓与哈密五堡古墓等出土的古尸相同的是:狭面、高鼻、棕褐色发,明白无误显示欧罗巴人种的特征。新疆境内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其他各民族,大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蒙古利亚人种,所以大致可以判断昆岗古墓为早期活动在塔里木盆地的欧罗巴人种。

知识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丝路重镇话新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和,享有“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之美誉。以“一关三城二窟一舞”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无不彰显新和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六件国家一级文物,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库存500多件文物……印证了昔日新和的繁荣,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变迁。 本书收集了《科克阿斯曼古道前期考察报告》、《龟兹乐舞探幽》、《新和县历史文化介绍》、《寻访鸠摩罗什出生地》等论述新和县文化历史、建设等论文21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