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旦”“七调”乐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419
颗粒名称: 二、“五旦”“七调”乐理
分类号: J613
页数: 4
页码: 74-77
摘要: 龟兹乐理传播者当首推苏祗婆。常任侠以苏祗婆当琵琶王曹妙达⑥。何昌林《苏祗婆其人》认为苏祗婆即白智通。《旧唐书·音乐志》载:“周武帝聘虏女为后,西域诸国来,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胡儿令羯人白智通教习,颇杂以新声。”从此龟兹乐律乐理传入宫廷。《隋书·音乐志》载郑译转述苏祗婆的“五旦”、“七调”、“七声”乐理:“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一曰娑陀力,华言平声,即南宫声也。
关键词: “五旦” “七调” 乐理

内容

龟兹乐理传播者当首推苏祗婆。常任侠以苏祗婆当琵琶王曹妙达⑥。何昌林《苏祗婆其人》认为苏祗婆即白智通。《旧唐书·音乐志》载:“周武帝聘虏女为后,西域诸国来,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胡儿令羯人白智通教习,颇杂以新声。”从此龟兹乐律乐理传入宫廷。《隋书·音乐志》载郑译转述苏祗婆的“五旦”、“七调”、“七声”乐理:“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
  一曰娑陀力,华言平声,即南宫声也。
  二曰鸡识,华言长声,即角声也。
  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
  四曰沙候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徴声也。
  五曰沙腊,华言应和声,即徴声也
  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
  七曰俟利建,华言斛牛声称,即变宫声也。
  译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大簇、林钟、南吕、姑洗五均,已外七律,更无调声。译遂因其所捻琵琶弦柱,相饮为均,推演其声,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应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
  关于七调名的渊源,著名学者(日本)高楠顺次郎、(法)枯郎(M.Couraut)、勒维(S.levi)等认为出于古代梵语。勒维与高楠监修《法宝义林》,将七调与南印度库几米亚马来(Kudimiyamala)发现的七调刻碑铭梵语调名相对照,七调调名的语源,几于阐明无疑。此后(法)伯希和(P.Pelliot)又著该书的补正,从而使七调调名语源研究终臻完善。调名既出印欧语系的古代梦语,属印度—伊朗的音乐系统。关于七调的本质、系统、调性、乐律、日本林谦三在《隋唐燕乐调研究》⑦中作详尽论述。郭沫若曾将该书译为汉文,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还著《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⑧论述其厘定乐律的特殊贡献。
  “五旦”的“旦”即“均”,“均”即“韵”,故“五旦”即“五律”。“七调”即:宫、商、角、徴、羽、变、变宫七调,可理解为是八度之内的七个阶名(一均之中间有七声)所构成的一组“同音列七调”或“同宫七调”或“横均七调”、“理作七调”就是“七调的编排或换转方式”,主要是以“同主音”关系为其主要特色。“五旦”逐个建立同主音七调,便构成苏祗婆“五旦三十五调”理论,据专家考证,北朝黄钟音高相当于g,苏祗婆的“五旦三十五调”:
  黄钟旦:七调G宫、G商、g角……
  太簇旦:七调A宫、A商、a角……
  林钟旦:七调D宫、D商、d角……
  南吕旦:七调E宫、E商、e角……
  姑洗旦:七调B宫、B商、b角……⑨
  演奏时,龟兹音乐以同一宫调贯穿到底,但中间常有转宫转调,即同一龟兹大曲往往会在多种宫调中出现,以任何一音做调首都可组成调式,“旋转相交,尽皆和合”。
  《隋书·音乐志》又载龟兹乐“一宫七声,三声并戾”,周吉解释:苏祗婆七声,如将“鸡识”当作调首,“沙腊”就成了Ⅳ级音,当时它又被称作“应和声”或“小食”、“小石”,意即“在调式音阶中仅次于鸡识而居于重要地位”,因“鸡识”为调首,与其对应者为商音,此处Ⅲ级和Ⅵ级音乐分别是“沙候加滥”和“俟利建”它们在调式音阶中的位置,决不相同于变徴和变宫,也不相同于清角和闰,乃是两个“乘应”的音。在龟兹乐中,调式土音的首要支持者不是V级音而是Ⅳ级音。这种和一般音乐不同的特殊情况有可能是由于V级音有时要作游移的特殊因素所决定的。在直接的听觉上,第三个“乘应”可能即是指V级音⑩。龟兹乐中含有许多调更换的因素。陈《乐书》云:“剑气入浑脱,为犯声这始。”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中指出龟兹乐“以数调寄于一曲”。“大曲或三犯,或四犯不等”,龟兹乐主要以同一宫调贯穿始终。但中间常在宫调上、调式上、旋律和节奏上转变(犯调),从而大大提高音乐表达力,不仅器乐曲有犯调,而且在声乐上也能熟练运用犯调的手法,唐代大诗人元稹就赞颂何满子“能唱犯声歌”,并有“犯羽含商移调态,留情度意抛弦管”的描述。
  综上所述,龟兹乐乐律的特点是音阶由七声构成,其律制为五度相生律与四分之三音体系乐制的结合,其中大部分游移的中立三、六度和古波斯音乐中的情况相同⑪,这可能是古代中亚音乐共有的特点,而部分调式中V级音向上游移的情况则是龟兹等西域音乐所特有的风格。

知识出处

丝路重镇话新和

《丝路重镇话新和》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和,享有“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之美誉。以“一关三城二窟一舞”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无不彰显新和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六件国家一级文物,两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库存500多件文物……印证了昔日新和的繁荣,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变迁。 本书收集了《科克阿斯曼古道前期考察报告》、《龟兹乐舞探幽》、《新和县历史文化介绍》、《寻访鸠摩罗什出生地》等论述新和县文化历史、建设等论文21篇。

阅读